读《母亲》有感

前几天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小说中主人公阿廖沙对母亲的感情充满渴望,却又得不到完整的母爱,初看这本《母亲》以为是高尔基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所写的,却不料写的是别人的母亲,“母亲”这个角色也代表了高尔基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对那一代人正能量的崇高敬意!


高尔基的《母亲》于1905年在美国写成,小说取材于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人被捕,游行后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继续进行儿子的革命事业。

全书通过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险、接受新思想、敢于反抗压迫的过程,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斗争故事扣人心弦,带给人内心极大的震撼!

《母亲》一书中,开篇是以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状态为主题的,老钳工米哈伊尔·弗洛索夫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颓废地在酒精中昏睡,又在清晨尖锐的汽笛声中绝望地苏醒,最后得了疝气病拒绝治疗走向死亡。

年轻的巴维尔却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他和工友们组成马克思主义小组,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并积极向工友宣传革命思想,因为有了奋斗的理想,巴维尔得到伙伴们的拥护,成为小组成员的代表人物。

在那个狭小的屋子里,随着家中越来越多的藏书,巴维尔的思想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他和同志们彻夜交流革命思想,以期使工人阶级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而他的母亲——弗洛索娃,也从刚开始对革命事业的不理解、担惊受怕,到后来主动参与革命活动,实现了一次完美地蜕变。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一向懦弱的母亲,长期以来习惯于忍受社会的压迫和丈夫的谩骂、毒打,曾经在面对丈夫的毒打时,毫无还手意识的她竟然举起两岁的儿子来抵挡,这是多么可悲的人生。以至于后来看到儿子有了变化之后内心十分困惑,细心的巴维尔向母亲坦言自己看的是“禁书”,是指向真理的正义之书,是自己在追求革命事业道路上的指路灯。他要用所得到的思想来造福更多的人,使人们从被压迫的生活中脱身。

母亲听到儿子的决心,也受了很大感染,在儿子巴维尔同工友们谈论时也慢慢了解了革命事业的伟大。对缺少母爱的霍霍尔,母亲用她无私的爱来抚慰他,直到后来一直都把霍霍尔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对待,所以当巴维尔坐牢期间,霍霍尔替代了他的角色一直陪伴着担惊受怕的母亲;对于女成员娜塔沙和萨申卡,母亲又把她们当作女儿一样对待,给她们以温暖,也从她们身上重新认识了“勇敢”的定义。

后来巴维尔为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联合工人们拒绝每人出一戈比来修整沼泽地,却被厂长找来的宪兵队抓了起来。母亲为了营救巴维尔,自己设法混进工厂偷偷发传单,成功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而她在面对门卫、警察的搜查时表现出的勇敢和镇定也使她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工作者。

经过母亲及众人的共同努力,巴维尔终于从监狱里放了出来,但他没有停止革命宣传工作,并且为了将要到来的五一劳动节而做了大量准备,母亲一方面担心儿子会被再次连累,一方面又为儿子的勇于奉献精神打动。在五一游行时面对儿子的勇敢反抗,母亲也深受鼓舞。儿子被抓起来后,母亲捡起只剩半截旗杆的象征劳动人民的大旗,带回家工整地收起来,更加体现了她革命的决心。

在巴维尔第二次坐牢期间,母亲又扮演各种角色穿梭于城镇乡间,给农民朋友运送书籍报纸,传递革命思想。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母亲用她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完成了艰巨而多变的任务。

后来巴维尔等人被公开审判,看着儿子的精彩演说,母亲为他骄傲,同志们印发了巴维尔的演说词想要传递给更多的反抗阶级压迫者,母亲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这个危险的任务,可惜在车站被人盯上。在危急关头,她本可以扔下箱子逃跑,但是为了不给儿子丢脸,也为了能传播儿子的思想,面对偷窃的诬赖时,母亲大胆地拉开箱子向车站众人宣传,把演说词洒向众人,最后终于被抓。

母亲的敢于承担和接受新思想、不惧苦难造福人民的精神带给人无限的震撼,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人们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只为能有更多的人民逃出那个水深火热的深渊!


之前写的读后感,因为今天的画没有完成,凑个日更,呜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母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