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

在没有阅读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相关书籍之前,我们曾经进行过多次观课议课,每次的观课量表都是依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设计的,每次结束后总感觉不够合理,今天阅读陈大为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之《观课议课量表的设计与使用》一节,忽然感觉原来自己对观课量表的理解好像走进了误区。下面是对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记录表的一些学习。

核心理念

1 尊重教师,成就教师。记录表不是要用预定的教学标准去框定和评价教师,而是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希望通过观课,议课帮助和成就教师。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研究什么,我们就观察什么。他们在课堂上做过什么,我们就讨论什么。通过观课议课,帮助授课教师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成功,帮助他们研究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2 集中焦点,深入研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本记录表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希望集中几个焦点,深入思考,深入对话,有所发现,有所改变。

3 平等对话,相互学习。

栏目设置

1 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摘要)。观课议课定位于讨论课堂上发生过的现象和故事。观察和讨论基于现象和故事而不是基于标准,可以体现出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尊重,也可以使参与者在交流讨论时更心平气和,同时也避免出现“空对空”式的、流于形式的对话。

2 蕴含的教育启示、教育问题或教育难点。观课议课讨论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中要用含有讨论价值的教学启示、教学问题或教学难点。观课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大家讨论这些现象,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有什么难点需要讨论。观课教师要拥有一双能发现有讨论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的慧眼,并向参与者描述出典型的有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

3 对相关启示、疑难问题的理解和创造。面对有研究价值的课堂现象和教育故事时,观课教师要发挥教学洞察力,理解教学,同时发挥教学想象力,创造教学,做到先行思考,为参与对话做好准备。“理解”就是对相关现象和故事的认识,是对相关问题、现象和故事的理性思考,是对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的提炼与概括;“创造”则是思考和提供教育具体的新的实践方案。

4 授课教师的认识和见解。观课教师在表达相关认识、见解之前,一定要先听授课教师讲述依据、意愿和自我反思,因为这是参与者走向平等、走向理解、走向相互学习的前提条件。

5 议课的建构。围绕有价值的现象进行有建构的互动与对话,是提高议课质量的关键。一定要把相关建构落实在纸上,使观课议课的建构可视化。相关建构包括可以落实到实践行动的策略、方法,引起关键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改善等等。

6 其他思考及需研究的问题。外壳一颗不是写句号,而是写逗号,省略号。对话可以引发新的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既可以在此栏目填写这些思考的问题,也可以在此栏目填写下一次观课议课的思考点和要点,为下一次观课议课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观课议课变成研究,结出果实,就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抓关键点,而且每次观课议课都要讨论有价值、有意义的现象,进行有改变,有建构的对话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观课议课记录量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