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的“不必要”

柴门醒客

早在2009年《新闻通讯》9月号上有金川的一篇小文,题目是“损失有‘必要’的吗?”。此文对“不必要”一词的滥用提出了批评。意思是损失这个词的本意就是“不必要的消耗或失去”,前面再冠一个“不必要”显然属蛇足了。笔者深以为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来看,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各种媒体上不必要的“不必要”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有不断见涨的趋势。如,一则“电信诈骗又出新花样”的提示说:......提醒广大读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篇有关财务的论文,有一个小标题是:往来账款管理失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篇涉及税务的文章,文章标题就是:税务查处后及时账务调整 企业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一则刊物短讯说:到广西采荔枝、龙眼蜜需慎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类似这样的例子,只要留意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的文章,可以列举很多,显示出当下的文化人对文化的随意和不经心。

疫情期间更多不必要的“不必要”泛滥成灾。某地区要求居民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减少不必要的旅行,如此等等。令笔者困惑的是什么才是“不必要的外出、旅行和聚餐”?该由谁来界定必要或不必要?

一个退休的老者,每天要出去散步,时不时约几个老友小聚,你说是必要还是不必要?在平时,肯定是必要的,否则生活便变成“度日”了。而疫情期间或许应该避免,以防止疫情扩散。因此,“减少外出、聚餐、旅行”就非常明白了,何必加上个“不必要”!

汉语的词通常有贬义、褒义之分。“损失”一词和牺牲、失败等都可算作贬义词,也就是说,通常而言所有的损失都是不必要的。当然,有些事需要特意做出一些损失,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或者以此挽回某种失去,那么就要在冠以“必要的”三个字,变成“必要的损失”。也就是说,所有不加“必要的”定语的损失,都是不必要的。

同理,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界定“必要性”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需加“不必要”三个字,免得产生歧义和争议。

为此,强烈呼吁文化人,下笔时多留神一点,汉语是博大精深的语言,由此才得以流传数千年。同样一段文字,用汉语和西语表达时,其字数相差甚远,汉语比西语简洁得多。当然,前提是使用汉语的人有必要对笔下的遣词造句十分用心。

为此,凡是不必要的“不必要”就删了吧。为保持语言的纯洁和准确,这一删除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必要的“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