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心草种天山 —— 新疆行吟之旅(三)第6节

第三章  在东疆的历史长河里行吟

6、坎儿井:大地之上的一串串珍珠

       如何说交河故城的历史文化风云是吐鲁番的灵魂所在,那么坎儿井的历史古迹遗存,则是吐鲁番至今依旧流淌不息的纵横延伸的生命血脉。

图:吐鲁番的血脉——坎儿井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戈壁荒漠地区一种特殊地下水利的灌溉系统,历史上在新疆很多地方都存在,如南疆的皮山、库车,北疆的哈密,奇台,木垒等地区都曾经有过,由于历史和环境地理的种种原因,其他地区的坎儿井都已经消失了,只有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留存了下来,至今还在发挥着灌溉绿洲的作用。

       在前往吐鲁番的路上,你会看到在吐鲁番的戈壁滩上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顺着高坡而下,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像极了大地上串成的一串串的“珍珠”,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

图:广袤的吐鲁番盆地上如串珠式的坎儿井竖井口

       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只能凭靠北面、西面雪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大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的地质特点,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

图:坎儿井原理结构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吐鲁番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入到地表的明渠里,从而实现饮水和灌溉的地下水利工程。

       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地下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

图:原生态的坎儿井挖掘现场

       在吐鲁番的坎儿井乐园景区,穿过一条葡萄架长廊,来到一处满地是碎石块的敞篷房,那里有很多塑像,我们还可以看到竖井,井架以及打井工人,拉绳的牛的塑像,还有一台老式的小四轮拖拉机,再现了在吐鲁番盆地上开挖坎儿井的场景。首先是一个打铁的风炉和铁砧,然后有辘轳井,把井里挖出的泥土掏出来,木质转盘是为了从地下把打井工人或者挖出的土吊装上来,这样方便省力。

        每一个场景就是打井的每一个步骤,再现了打井的每一道工序的艰苦过程。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在昏暗逼仄的环境下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难以超过30岁。

       这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的坎儿井,这项古代西域重要复杂庞大的水利工程,是千百年来当地人用生命和智慧共同铺就的巨作,总数达1100余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灌溉了吐鲁番几十万亩良田,使沙漠变成绿洲,被人们赞誉为“地下长城”!

       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这也都得益于这古人开凿的恩泽后世的坎儿井!

       坎儿井和民族英雄清朝大臣林则徐还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林则徐出生于清朝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在江西、云南、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任官职。而被人所熟知的就是他任两广总督时期抗击英军、销毁鸦片的光辉伟迹,当时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林则徐得罪了权贵,负“罪”被贬新疆伊犁。

       被谪戍新疆的林则徐没有怨天尤人,当林则徐来到新疆,行径吐鲁番的一块绿地时,一路风沙变得浑 浊的眼睛为之而一亮,前方排列着一串念珠似的土包,那便是他一路闻名已久的坎儿井。

       林则徐对地方水利情有独钟,他曾经在内地兴办过太湖水利、江浙海塘,督办过黄河河堤的修防,在吐鲁番戈壁遭遇这样的民间自发的“自来水工程”,不禁再一次激发了他战天斗地的济世热情。

        林则徐在伊犁将军府服役这数年,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就像倒了架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冒出地面,锄头、辘轳和土筐填充了他春风不度的新疆流放生涯。后来,林则徐又被起复委用,他写了一篇《百工补遗》的文字,称自己在新疆的这些日子是“惟以坎儿井沟渠为务”。

图: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雕像

        如今林则徐兴办的农田水利依旧造福后代,被历史传颂。为了纪念林则徐对坎儿井的推广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吐鲁番当地群众还将坎儿井亲切地称作“林公井”,表达了对这位功勋卓绝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崇敬、感恩之情。

        在吐鲁番又瞻仰到铁肩担道、丰采高岸的林则徐雕像,让我不禁感叹,英雄在哪里都是英雄,金子在哪里都要闪光!

        在这初夏的六月,当我抵达吐鲁番之时,已深深感觉到当地气温的炎热异常,而坎儿井中流动的溪水却是沁心的透凉。我好奇地伸足其中,一股寒意从似乎从脚底直通脊背,让我不禁连续打了几个冷战,再又掬水浴面,让人感觉舒坦惬意,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地下的清凉,同地面的炎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吐鲁番的百姓就是靠这样的泉水来滋润生命和平衡酷热干旱的自然环境。

       坎儿井,这神秘的千古人工地下潜流网络,清澈的泉水在暗渠中间淙淙流淌,一条两条三条……,犹如人体生命无数的血管脉流。

       吃水难忘挖井人。千古年来,清澈的雪水不知疲倦的从暗渠中潺潺地流出,哗哗地流淌,那激荡起的朵朵浪花,像是在诉说着挖掘坎儿井的沧桑历史。当第一缕清冽甘甜的天山雪水,通过茫茫的戈壁滩上的一道道坎儿井的地下通道,欢快地流进了涝坝中,流进了绿洲的田野里,也流进了人们的心田。这坎儿井里流淌的不是雪水,它是祖祖辈辈的新疆人民,在坎儿井艰难地开凿过程中由血汗汇聚而成的醴泉和生命的琼浆!

       到了吐鲁番,我才知道,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长城伟大,可让人总忘不了孟姜女悲戚的哭声。运河流长,但人们也总会先想起沿线一路只供帝王穷奢极欲享乐的行宫和漕运徭役的苛重。唯有坎儿井生下来就是贴近大地,贴近苍生,造福百姓,滋润生命。

       坎儿井,这新疆独有的风物,不愧是人类的奇迹,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风过长林

说明: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相关网站以及个人博客等,专忱致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且把心草种天山 —— 新疆行吟之旅(三)第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