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花九锡》中的插花赏花之法

图片来源中华花艺

国人爱花,自古有之。

有杜甫“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的桃花争艳之姿,有杨万里“只道花无百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中的月季娇媚之态,有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的牡丹倾国之色。

花的美被无数诗人吟咏,被无数画家描摹,被无数文人爱不释手,至唐代尤盛。

到唐代时,我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已逐渐兴盛。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被定为百花的生日,取名“花朝节”,是一年一度的赏花盛会。


唐代杨巨源有诗云“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早春时节,杨柳嫩叶初绽,京城中繁花似锦,处处人头攒动,都是出门赏花的人。

光出门赏花还不够,还要挑美丽的枝条,回家插瓶养之,以尽赏花之兴。

唐代时,由于世人爱花赏花,产生了历史上第一套插花理论体系《花九锡》。

偶然见某些大唐插花的论文说花九锡是插牡丹的专著,其实不然,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唐代时社会繁荣,政治安定,而牡丹色香韵俱佳,也能代表唐朝的繁荣昌盛,所以牡丹是唐代的国花。连杨贵妃和唐明皇宿醉后清晨在华清池醒来,都会摘下牡丹闻香醒酒,更喜爱在皇宫内遍植牡丹观赏。


但是那时牡丹极名贵,买花之人皆是达官贵人之列,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何止牡丹,莲花梅花等也是大唐流行。在敦煌莫高窟311窟之中的壁画,建于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牡丹盛行之时,画上就有两件插花作品,一件插牡丹,另一件则插莲花。

其二是因为《花九锡》的原文寥寥几十字,只字未提牡丹,所以何以见得是牡丹的专著?

罗虬著《花九锡》,原文摘录如下:“重顶帷(障风);金错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

所以《花九锡》并不一定是形容专插牡丹的著作。

那么花九锡到底是什么呢?

九锡原意是指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赐的九种器物,是尊重、庄严的象征。

花九锡,指花的九种重要的事物。作为历史上第一本插花专著,我们可以从它身上了解到很多插花赏花的重要法则。


1.重顶帷(障风)

这重顶帷(障风)的意思便是给花提供避风遮雨的帷幔。

花是娇嫩的,它受风吹雨打的柔弱之姿往往让人心生怜悯。

插花诞生之初,就是因为古人看花朵在风雨中被摧残,花瓣被风吹落,被雨淋透,很是心疼,故而把它放在屋内,给它提供挡风避雨的安身之所,养于瓶器内每日细心呵护照料,让它安稳度过余生。长此以往,发现养于室内不仅能保护它,还能很好的装饰屋子,每每看见它的娇容,让人心情大好,云开雾散,来往的客人无不赞赏,室内插花便被更多人喜爱。

还记得那一幕黛玉葬花吗?

宝玉拿了一套《会真记》在桃花树下的一块石头上坐着,一阵风吹过,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书上,地上,身上都是。宝玉想要把身上的花瓣抖下来,又怕脚步践踏了,于是兜了花瓣来到池边,抖在池里,让它随水游荡。黛玉最是怜惜花,见了地上的许多落红,拿来花帚扫起来,对宝玉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但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免不了脏臭混杂,仍旧把花糟蹋了,把它装在绢袋里,拿土埋上,岂不干净?”


这黛玉葬花的经典一幕,初心便是对花的怜惜,看见风中的落红满地,免不了心疼悲悯,由此想到自己的身世。把花埋于土里,让它从此不再受欺凌,归于尘土,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安身之所?

2.金错刀(剪折)

剪折花枝,最重要的还是那把剪刀。

考古材料证明,剪子的发明在纸以前,在黄帝时期。剪的使用最初与纺织布帛、剪制衣服相关。

裁布有布艺的专用剪,手工剪纸有专用纸剪。剪花枝也有专用的花剪。

只是花剪的发明不仅因为方便剪折花木,也因为使用剪刀能减少手折对花木的伤害


徒手折取花枝,常常会使折断面积增大,导致花木的自愈周期增长,对它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剪刀可以一下剪断,切口较小,切面较平滑,使伤害大大降低。

剪粗壮的枝条一般选择“枝剪”最好用,枝剪是专门剪取大枝木本枝条的剪刀,一些粗壮不易剪的花枝例如玉兰、梅花类都最好选择枝剪。纤细好剪的柔弱的花枝则选用“花剪”即可。

所以剪刀的发明,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分表达了古人对花朵的怜爱之情。

3.甘泉(浸)

插花最忌不换水。

水是万物之源,滋养着一切的生灵。

动物离不开水,人类离不开水,植物也离不开水。无水滋养的万物终将干枯而死。

插花的水最为重要,容器内不可用浑浊之水。

养花的水最好也是一两天换过一次,减少细菌的滋生,保持水质的清澈。

罗虬认为清冽的泉水来浸养花枝最佳,确实干净的水能使花开得更好,花期更长。

明代袁宏道认为养花可以多储存一些梅雨季节的雨水,在雨水刚刚入瓮中时,在里面加入一块烧红的煤炭,这样瓮内储存的水就能保存多年而不变质,这样的水不仅能养花,还可以用来烹茶。

明代张谦德在《瓶花谱》中写道;"凡花滋雨露以生,故瓶中养花,宜用天水,宜取雨露之意。更有宜蜂蜜者,宜沸汤者。清赏之士,贵随材而造就焉。滋养第一雨水,宜多蓄听用,不得已则用清净江湖水。井水味咸,养花不茂,勿用。插花之水,类有小毒,须旦旦换之,花乃可久。若两三日不换,花輒零落。


意思是说,花木都是受雨露滋养才能生长的,因此瓶中的花也最好是雨水养,这也是仿照自然中雨露滋养的意思。更有适合用蜂蜜水和开水滋养的植物。那些赏花的清雅人士,最好是根据不同的特性来采取相应的养花之法。瓶中之水首选雨水,平时可以多些备用。不得已可以用干净的普通水。井水的味道较咸,不适合养花。会让花枝不茂盛,最好不用。插花的水,每天会产生少量的毒素,必须每天更换,花期更长,假如两三天不换,则会更快凋零。

4.玉缸,贮

玉缸是指用来插花的容器。

就像上文提过的敦煌洞窟内,有一幅壁画上有两件插花作品,分别是插荷花和牡丹,所用容器均是白色大缸,白色大缸就是玉缸。

缸这类容器一般体型较大,只有花型盛大的时候才适用。

缸花因为庞大的体积,最能插出壮观大气的景象。

去年南京栖霞寺在百年中兴典礼时,在寺院前厅摆放过缸花,成对摆放,置于两侧,非常典雅磅礴。


古时对插花的容器已非常有讲究,把器皿称之为花材的金屋或精舍。插花所用的瓶器要和所选用的花相得益彰,相互搭配,两者达到完美的融合。

《瓶花谱》有这样一品瓶的段落:“凡插贮花,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忌有环,忌成对,象神祠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大都瓶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若太小,则养花又不能久。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

翻译过来就是:想插花,就要先选择瓶器,春冬季多用铜制花器,秋夏季多用瓷器,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厅堂适合大些的花瓶,而起居室和书房适合小的瓶器,这是根据位置来做选择。花瓶材质最好选择瓷器和铜器,比较朴素清雅,忌讳金银器。前者更加朴素清雅。选择的花瓶忌讳有环耳,摆放时忌讳成对摆放,好像神祠祭祀一样。瓶器开口要小,瓶底要厚实,比较能放得安稳而不泄气。大多时候,花瓶的形状宁愿瘦小也不要壮,宁愿小也不要过大,高度不超过一尺,六七寸或者四五寸的瓶器是最好的,如果瓶太小,插花养不太久。古人用来盛酒的器皿,如尊、罍、觚、壶类,现在用来插花是非常合适的。

羊尊

宋元 罍

古时瓷瓶是唐代后才产出,之前都用铜器,唐朝后才有了哥窑。龙泉窑等名窑。假如尊尚古朴,铜器为上乘之选。

但在今时今日,铜瓷类花器较为昂贵,而陶制花器因为性能较好,较透气,并且性价比较高,是现代中式插花运用较多的容器。

5.雕文台座,安置


把做好的插花置于台座上,就如同茶具一定要置于典雅的茶席上,少了茶席便少了一份韵味。

雕文台座是一种有精雕花纹的案几,或称几架。

现代也有直接置于不经雕饰的原木之上,和中式插花搭配,更显古朴自然。

合适的台座能更好的衬托插花作品,意境天成,浑然一体。当然如果没有台座,也最好把插花放在古朴素雅的环境之中,方能相得益彰。

明代袁宏道对摆放插花的房间有更为细致的要求,他在《瓶史》中写:案中天然几一,藤床一,几宜阔厚,宜细滑。凡本地边栏漆桌、描金螺细床及采花瓶架之类,皆置不用。

其中的天然几是明代的一种几案,一般以文木如花梨、铁梨、香楠等木为之。

藤床是坐卧休憩的床,而螺细床是古代非常奢华的木制床。

袁宏道觉得摆放插花的房间,只要摆放一张天然几,一张藤床,就可以了。摆放的桌子要宽阔厚重,材质要细腻光滑。而那些本地出产的带有边栏的漆桌和描金的螺细床,以及彩漆的花瓶花架都不能用。

他认为重金彩、重装饰、奢华的物件都不应与插花搭配,太过华丽会显得非常俗气。


插花摆放的位置应符合整体气质,以格调高雅,清新脱俗为佳。

6.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

此画图、翻曲、美醑、新诗四类皆是插花完成后的一系列赏析。

这画图并非在插花后面摆放一幅挂画,当然挂画也是一种很好的烘托氛围的方法。

只是唐朝时还并未兴起卷轴,这里的画图是指完成插花后,给作品描摹一幅画像。

画图在当时是一种流行的赏花方法,但就因为那时留下的画作,给后人提供了很多研究历史的资料,让我们有迹可寻,异常珍贵。

例如我们看到的'岁朝清供图”,,不仅了解到古人喜爱的清供这一题材,也看到更多古代插花的构图造型和搭配。

岁朝清供图

我们现代得到的很多历史插花资料,不仅是保存下来的插花著作,也因为众多的画作,才能得以了解到各个朝代的花艺发展,和古代插花艺术的兴盛走向衰败的进程,意识到更多传承的责任。

翻曲,是吟唱插花的歌曲。美醑,是饮酒赏花,新诗则是吟诵插花的诗歌。

古时的赏花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曲赏、酒赏、诗赏,还有香赏、茗赏等,调动五感六觉,让插花这一享受达到多层次的融合。

五代的韩熙载喜欢插花焚香,他认为对花焚香有风味相知和妙不可言的感受。宋朝时的文人雅士喜欢对花抚琴,一边听曲,一边赏花,最是怡情养性。

袁宏道在瓶史中把赏花分得更为细致:“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内夫若酒越茶及一切庸秽凡俗之语,此花神之深恶痛绝者,宁闭口枯坐,勿遭花恼可也。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赏月,宜夕阳,宜空阶,宜台径,宜古藤石边。若不论风日,不择佳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

他认为边品茶边赏花是最风雅的,倾谈赏花则略逊一筹,喝酒赏花是最下等的,赏花也要讲究天时地利,如果不合时机,则非常唐突失礼。他觉得不同的花需要搭配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机,假如不论最佳的时机地点,则会涣散花的精神气,让花迟钝涣散,与环境全不协调,这和在妓院中和酒赏花有何区别呢?


这一系列的赏花之法,无不说明古人对花的爱护及尊重,不仅看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了心灵感官的极致感受。

对现代来说,无论是怎样的赏花方式,只要心情愉悦,得到了美的享受就达到了插花赏花的目的。就拿韩熙载来说,他喜爱焚香赏花,但也有人认为,香的味道浓郁,与花搭配反而浑浊了花的天然香气。所以无论何种方法,自己喜欢就是最佳的赏法。

总结:

《花九锡》中挡风的帷幔、折枝的剪刀、滋养的泉水、插花的器皿,放置的位置等都是插花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画图、翻曲、喝酒、新诗等赏花方式都是高雅人士的清赏之法,让我们见识了到古人爱花的方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花九锡》作为历史上第一本插花专著,虽只有寥寥几十字,但插花赏玩的体系结构得到了初步完善,也给后世的诸多著作,如《瓶史》《瓶花谱》类,带来了诸多参考。

也因为《瓶史》《瓶花谱》等著作,让中国的插花艺术有了更多延伸、演变,让理论体系更完整和全面。

艺术的大雅需要多方位的感受参与,方能体会其中意味。愿看完这篇文章的你,能在插花中感受到更多趣味,得到美的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最早的插花艺术专著—《花九锡》中的插花赏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