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观课议课》

经过两遍系统阅读、绘制思维导图以及多次团队共读,我对《观课议课》一书的认识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楚、也初步完成了由理论学习到实践的尝试。下面我仅从全面学习、重点突破、实践尝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汇报。

一、全面学习

我们团队共读部分的《观课议课》框架由七大观点组成。

1、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不仅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技术和方法的支持,而且需要教师有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终极目的,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2、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改善生活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来自创造性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幸福生活体现在“课前有期望,课中有创造,课后能审美”。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观课议课致力于帮助教师创造幸福的生活,使参与者留下自己的痕迹。

3、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改变,更有价值的做法,不在于提供作为结果的思想,而是引起他思想、促进他思想。做“智慧密集型”的教师就是最佳途径。思想又可概括为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类比之思。具体落实时,教师需要培养教育假设的思维方式,即教学之前有假设,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能不断反思和调整假设,提升假设水平的教师是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教师及教学生活是一种研究性生活。

4、以学论教的质量观

观课时,我们要坐到学生身边,尊重课堂,把关注重点和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的教。议课时,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5、相互滋养的生态观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让教师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共同成长不断创造的家园。议课时将心比心,要让对方享受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赢得自信。

6、境脉特征的真理观

教育的真理具有境脉的特征。观课议课时,我们强调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开展观课议课。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提出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7、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观课议课时要理解教学,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建立平等对话的议课关系,营造平等对话的议课环境和氛围。

二、重点突破

1、对“教育的终极目标”的理解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通过观课议课寻找教育中的短板、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让受教育者、教育者、其他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展,最终成长为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全人。

2、对“教育哲思之思”的理解

我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的终极之问。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入手的话,可以理解成儒释道三合一:儒家思想可以从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孔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代表;道家以老子的“无为而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核心;佛家则追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包括人、动植物等有情众生,也包括课本、书桌等无情众生),你爱惜它深、它就陪伴你久。如果用核心素养来看的话,最终要落实到“以德树人”,而这样的育人过程是漫长的,育人范围是宽广的,育人结果是立体的。理想的结果是“老师脚下有根、心中有魂”、学生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才大者以国以民为己任,才小者以邻以友为己任”。无论哪一科教学,都可以通过观课议课在教育哲学之思中完成“全人教育”。

三、实践尝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即将取代传统课堂,面临即将开启的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能不能创造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我想到用《观课议课》中的教学假设。我根据书中的“三顶帽子”,进行了多个教学假设,把高三一轮所用教材、资料、高考题、公众号资料、学生归纳反思、绘制思维导图等环节进行反复推理模拟,又充分融入教师和学生代表的建议,形成初步的理论模式。下面将围绕这一模式的完善工作,尝试开启一周的观课议课活动。

希望书中理论照亮我们师生的成长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观课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