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特的“比较教育”

在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的佳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有一个专题《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读之颇为耐人寻味,我称其为一种独特的“比较教育”。

郑也夫先生开题即言:“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最大差别是后者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而前者是教人们如何生活的。”这样的“教育观”,恐怕是现而今的人少有领教,更少有思想的。今人,当是更多的“功利教育观”——“读书,考大学,好找工作。”但却明显少了一个逻辑环节——“如何生活”

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古典教育是“贵族教育”,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这个差别也是凸显的。

郑也夫先生指出:“古典教育几乎完全不学习工作。”那么,少数贵族们学习什么呢?以中国古代看,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御、射等“六艺”,这些“与生产的关系就更遥远了,并且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艺术化。这种学习脱离实际,却同贵族的生活融于一体的时候,便完成了生活的艺术化。他们实际上学习的是如何过艺术化生活。”这是我们要用心的一个要义,因为,郑也夫先生比较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目的在于揭示“人们一旦拥有了物质资源会怎样”

郑也夫先生强调:“现代教育主要是学习如何工作的。”对此,每个人都是有切身经历与体验的,无须多言。“学校的课程中不是也有体育、音乐、美术吗?它们只是古典教育的少许残余,现代教育中的一丝点缀。它们是不被重视的,也是必然失败的。你问问现今的成年人有多少人毕业后还热爱体育、音乐、美术,还保留着这方面的兴趣和习惯,就可以明白这些科目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及其成效。”郑也夫先生的这个批判性思维,无疑是切中时弊的。尤其是“少许残余”“一丝点缀”的精辟与精致,绝对是让人叹服的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有力之美。

“古典教育是综合的,而现代教育是专业的。这是服侍于截然不同的目标所使然的。近现代的生产日益走向细致的分工,现代教育必然要跟随现代生产。”郑也夫先生在如此“比较论”之后指向:“现在是将古典教育的宗旨在相当程度上注入到现代教育中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温饱的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多数常人已经和即将遇到古代社会中的少数贵族遇到的问题:空虚和无聊。生产的教育对此没有帮助。而关于生活的教育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无聊,驯化物欲,抵抗奢侈。”如是,这样一种“比较教育”的旨趣就彰显了,不是最具现实并未来的针对性吗?

最为透辟与可贵的“郑也夫思想”是:“今天社会中的很多成员,明天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已经或即将解决温饱问题,很多人达到乃至超过了古代贵族的物质水准”,“艺术化生活的教育已具备经济基础”。“学习怎样生活,似乎是不实际的本领,却是不可能落空的。”“教育培养你喜欢上了体育、音乐,或者绘画,在这方面给你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你在这一技能和兴趣上的收获是不可能失落的,你的这种本领,将一直帮助你充实自己的生活。”扪心细想,这样的话语思想不是意味深长于今天与未来的美好生活吗?

我以为,学习如何生活,是我们欠缺的教育;学习怎样艺术化的生活,远比学习专业、塑造职业更具生命价值,当然也需要特别地付出心力,“凑合”是不可能有富裕后的最美生活的。

郑也夫先生的这个“比较教育”,我已经读过多遍了,本文则是再读再思考的集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独特的“比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