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可能性 ~53&54&55

  作者在本节继续讲述自己和星巴克一起在美国开展公益活动的故事,霍华德认真回忆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艰苦谋生经历(做毛皮清理和卖打印机),长大创业成功后不忘给身边的人提供帮助,进而想要帮助全美处于困境的年轻人,帮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提供工作和培训的机会,这样也会让世界更美好吧。难怪星巴克可以成为美国几代人的生活休闲场所,年轻人都爱去星巴克,或许也是因为这里曾经给了他们帮助,给了困境中的人们以温暖。

据估计,2014年美国16—24岁的人口中—每七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既不在上学,也没有工作。他们住在小城镇或内城区,有黑人,有白人,有拉丁人,有印第安人。有些人从未上过高中或工作过。有些上了一两年高中,有的虽然在校(薄弱学校)却从未上过课,有的有高中毕业证但没有继续读职业学校或大专,且工作经验少得可怜。有的大学辍学,就业无望。(看来美国年轻人也水深火热呀,特别是少数族裔)

即使他们曾经有过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出生于贫困地区,充其量不至于流落街头而已。总体上说,不论他们多想以及如何试图得到它,这些年轻人都缺乏经济流动性。他们将奔波于寻找安全且负担得起的住处、健康且有规律的食物。由此得知,他们更容易变得无家可归、出现健康问题、涉足犯罪活动、依赖政府救济。(领取失业金的人美国还是不少)

这一小部分民众曾被看作危险群体,与社会脱节疏远、弱势、贫穷、物资匮乏。然而,最近,在奥巴马总统示意下,白宫社区发展方案委员会为强调这些孩子的潜质而非其问题,便为他们冠以新的名字:“机会青年”。(这个词真有有意思,缺少机会吗)

对多数生活在低收入和贫困地区—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年轻人来说,阻挡他们的,不是成功的意愿,而是缺少机遇和恰当的支持。他们面对的障碍,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没有的。他们很多人不会写简历,不懂如何面试。有些人没有得体的衣服或交通工具,如果步行去不了上班地点,连上下班都是个难题。如果他们没有高中毕业,或有任何犯罪记录,用人单位甚至不允许其应聘或面试。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哪里有工作,也不知道有多少种工作,除了寻觅店面上张贴的“招聘”启事别无他法。大公司不会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招人。“大衰退”令他们的困境雪上加霜,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些年轻人被迫与愿意接受低收入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人争抢工作机会。(恶性循环呀)

部分原因是美国的大小公司都没有把这些年轻人看作可用之才。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我们把他们看作碍事的人,对其不予理会。倘若企业界不扩招,不在工作上给他们支持,那么这些年轻的求职者就没有机会,到最后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真相了)每七个年轻市民里就有一个辍学或待业,那我们的经济就会受损,因为失去了潜在的纳税人和消费者。青年失业问题还会带来群体的经济流失。“美国的措施”是一个由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发起的项目,据其估计,2013年美国在“社会脱节年轻人”方面的总投入—包括医疗、政府援助、监狱—是268亿美元。(这个算是有点民主党意思了,帮助群众)

雪莉和丹尼尔跟一家国内咨询公司“FSG”合作,就美国的机会差异进行了分析。他们采访了这方面的专家,结果表明,“机会青年”面前最大的障碍是无法找到就业途径。为他们搭建通往工作的桥梁,是基金会希望做的事,但需要对以下两件事做系统性的改变:一是年轻人的培训方式,二是用人单位如何与年轻群体接洽。

正如丹尼尔所说的那样,我和雪莉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上可谓相辅相成:雪莉认识很多能成为好伙伴的年轻人,而除了星巴克之外,我还知道很多其他公司需要好伙伴。

在此期间,基金会与星巴克还各司其职,一起为退伍军人做好事。基金会致力于帮助退伍军人及其家人顺利过渡到平民生活,星巴克则继续雇用退伍军人。我们都看到了“机会青年”与退伍军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群体都有人有能力、有意愿好好干工作,但他们都被公众所误解、被用人单位所忽视。大批为服务退伍军人和年轻人而设的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都疏忽职守,其服务对象未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国家辜负了退伍军人,也辜负了数百万年轻人。美国的企业能挺身而出帮助退伍军人,也能帮助美国的年轻人。(这句话说得好呀)

全球金融机构摩根大通集团的CEO杰米·戴蒙是我的熟人,其博爱的“劳动力积极性”项目的负责人昌西·列侬博士是丹尼尔的熟人。他们发起了一个名为“100000份工作使命”的退伍军人雇佣项目,既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又使各家公司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雇用退伍军人。

一天晚上,丹尼尔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脑子里却在思考退伍军人和待业青年的事。突然,他坐起身来跟妻子说,他想到一个好点子。他从床头柜上抓起一支笔,又随便抓起任何能写字的东西—一个空的牙膏盒。他写下“100000机遇方案”几个字,接着草拟了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案:一方面增加求职青年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建议企业雇用这些年轻人。

第二天,丹尼尔把昨晚的构思汇报给雪莉:与他们帮助军人从部队过渡到平民生活,舒尔茨家族基金会将组建一个联盟,使用人单位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雇用数万年轻人,或许可以搭建一张全国性的服务网。与雇用退伍军人不同,他们的活动地点不再是军事基地,而是深入“社会脱节年轻人”生活的社区。

雪莉喜欢这个点子,就让丹尼尔放手去干。

丹尼尔也把这个创意告诉了我。在布莱尔·泰勒领导下,星巴克早已向全国各个城市的待业青年伸出了援手。他们与市长们合作,投入资金刺激就业。布莱尔早就有意向并已经将其付诸实践—让星巴克雇用“机会青年”,并为其他企业率先垂范。(星巴克的服务业帮美国解决了很多就业人口问题呀)

我们想的都一样:一场大型招聘活动会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2015年春,种种事件交会,形成了一个决定:成立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由用人单位主导的联盟,致力于培训、招聘、留用“机会青年”。我们将其称作“100000机遇方案”。方案包括几个组成部分:制定新的招聘机制,从而使年轻人习得新的工作技能,为他们和公司建立连线,帮助他们顺利工作。

星巴克一马当先,联手有意向的公司加入我们的行列。基金会将投资并出台新颖的培训、招聘、留用项目,最终在全国各个社区推广应用。

要想为企业和“机会青年”牵线,还需要跟民间的中介机构建立、加深关系,如政府资助的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它们在低收入社区立足已久;还有市长办公室,因为市长制订本市的规划,统筹公共资金使用,调动民众关注点。(很完整的方案)

随后的几个月时间忙忙碌碌,令人想起2011年“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项目那激动人心的日子。

布莱尔率领团队开始接触各个商界领袖,请他们与我们携手,形成联盟。星巴克身先士卒,似乎形成了一种号召力,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

人有了,还需要钱。舒尔茨家族基金会投入种子资金,以吸引其他组织帮助拓展计划。最早加入我们的,是“阿斯彭社区解决方案研究所论坛”和FSG。丹尼尔及其团队还联系了地区性及全国性的慈善机构,请他们加入。其中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沃尔玛基金会、W.K.凯洛格基金会。(美国公益的基金还是蛮多)

6月,一行人乘飞机前往芝加哥,探寻芝加哥市与联盟合作的兴趣。芝加哥待业青年数量庞大,41%的20—24岁的黑人要么不上学,要么没有工作。芝加哥市市长拉姆·伊曼纽尔发誓要让这些年轻人找到工作。此外,芝加哥还是美国最大的政府资助的城市创造就业非营利组织“芝加哥库克郡劳动力合作组织”的大本营。

莱西·奥尔是前往芝加哥的工作人员之一。她是星巴克有着13年工龄的伙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在公司的社会影响团队工作。她擅长把创意转化为行动。她和团队与芝加哥当地的负责人会面,表明来意。数次会谈过后,她与布莱尔建议联盟所有公司齐聚芝加哥,宣布联盟的构成、意图,以及与当地官员合作。

与往常一样,维韦克·瓦尔马督促所有人大胆设想。“我们不要只谈招聘的事,要做起来!”作为回应,我与大家分享了一个想法。我们联盟的工作可以以一个招聘大会开始。招聘大会能在同一天时间把足够的用人单位和求职的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这个令人跃跃欲试的公共活动能实现联盟的目标:让“年轻人”和“工作”成功牵手。

可一想到招聘会的情形:一间间充满香草味的会议室,无精打采的求职者一边收集用人单位的宣传册,一边给招聘人员留下自己的简历……大家都兴致不高。对我们要解决的危机而言,这种单调乏味的活动如隔靴搔痒。

但大家鼓起劲头,集思广益:为什么不重新思考一下招聘大会的形式?这个招聘大会的外观和感觉要契合主旨,并且互动、友好、有趣。举办地要让人感觉受欢迎,其氛围要跟我们在星巴克门店里营造的一样。为什么不把年轻人当顾客对待,给他们一次深受鼓舞的经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数十年来,星巴克一直在不断重塑门店的形象,我们当然也能同样重塑招聘会的形象。

如果顺利的话—这次必须顺利,因为在“种族团结”活动铩羽之后,星巴克不想再当众摔跟头了—这场风风火火的招聘大会就能够展示出我们联盟招聘年轻人的诚意。(先见之明)

基金会和成员日增的联盟着力于为年轻人牵线搭桥,使其能顺利应聘、找到工作并留任,星巴克则负责招聘大会的外观和感觉。

莱西、凯文、布莱尔带着一组人,在我旁边的办公室里不知疲倦地忙活起来。他们要设想出一个新颖的招聘会。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写着各种创意和待办事项的便条纸。他们每天都要与供应商、活动策划公司、芝加哥的工作人员等接触。他们为8月13日定下了芝加哥最大的会场。芝加哥本地的明星—与我们的求职者出身于相同街区—答应出席活动并发言,不收取费用。(很好的方法)

他们小组最富有成效的做法,就是设身处地为这些年轻而没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着想。除了一纸简历,还有什么能帮助他们求职?小组征求雪莉的建议,后者列举了她了解的、“机会青年”的广泛需求:他们没有与工作相配的衣物。很多人没有简历,从未参加过工作面试,更不知道如何理财,甚至连驾照都没有。有的人需要安全的住所,有的人没有电脑和打印机……雪莉相信,只要在招聘大会上安排专家和设备,就能帮助年轻人克服这些求职的困难。(这个很贴心哦)

正如团队计划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联盟,并同意在招聘大会上当场雇用数百名求职者,这是大多数大公司从未做过的事。

距离活动还有两周时间,我们按照安排,设立了一个“求职作坊”。在招聘大会之前,我们设立了几次求职作坊,这是其中之一,旨在帮助年轻人练习面试、准备简历。第一次求职作坊的参加者不到五十人。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很担心,因为我们的求职大会是按照数千人的规模设计的。

系统性的问题就此显现。辍学或待业的年轻人分布零散,很难定位、联系、提供帮助。通过此事,团队目睹了年轻人接触不到资源的困境。

第一场求职作坊反响寥寥,莱西当晚就与芝加哥的几位市民领袖见面,一边吃比萨,一边谈事情。他们制订了一个深入草根的计划,在随后两周时间里,又通过电话联系当地几座教堂的牧师,号召他们动员年轻人参加招聘大会。他们还请电台和电视台发布公益公告,并请媒体宣传活动的时间并出席活动。(万事开头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头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可能性 ~5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