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你会觉得,文字往往不象表面那么简单,它们有隐藏,有寓意,有延展,你有时很容易就懂了,有时也会觉得难以理解。
“很高兴和你吃。”
“很高兴吃你。”
这样的话语也许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很直接,仅仅是多或少了一个“和”字,前者让人喜悦,后者令人恐惧。
“生处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飘尘。”(《古诗十九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陆机)
这些魏晋时期的诗,也许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悲伤,却不一定理解它的由来,尤其是身为主公的曹操,为什么也有和其他诗人一样的伤感。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作家托马斯·福斯特,在《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中告诉我们,要将文学作品放在时代背景中理解。上面的诗,如果你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知道那时战乱频繁,疾病流行,死生面前,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无从选择,你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情绪。
《文学课》是托马斯《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简版,是他专为孩子们创作的。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把解读文学作品比作“找蘑菇”。在书中,他还通过分析作品中象征、隐喻、讽刺等创作手法的运用,来教会孩子们阅读的小窍门,同时也是写作的技巧,对大人来说,这本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01
1558年,彼得·勃鲁盖尔画了一幅油画,画里是农夫耕作和商船航行的景色,本该是宁静详和的氛围,却在画的右下角,出现了一双即将沉入水底的腿,带给人伤感、惋惜、无助的强烈震动,这就是著名的《有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他的父亲代达罗斯建了一座迷宫,有一次两人被困于其中无法脱身,无奈之下,代达罗斯用芦苇和蜡制作了两副翅膀,归途中,伊卡洛斯迷恋上飞行的感觉,越飞越高,被太阳烤化了封蜡,坠海而亡。
油画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而这幅画又衍生出两首著名的诗歌。一首与画作同名,题为《有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很有画面感:
勃鲁盖尔说
伊卡洛斯坠落时
正是春季
农夫在
犁地
万物复苏
美景
如画
在
孤芳自赏的
大海
边缘
农夫挥汗
烈日
将蜡翼融化
海岸附近
隐约
传来
溅水声
无人知晓
伊卡洛斯溺水而亡
另一首题为《美术馆》,作者传达了对苦难的思考:
说到苦难,古代的大师们
从未走眼:他们深知苦难
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深知苦难在别人
吃饭、开窗、散步时,会从天而降……
一幅画能激发出两首截然不同的诗歌,真令人惊讶。所以,托马斯在《文学课》中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一切创作的根源,都有可能是作家与已有的故事碰撞出火花的结果,也就是“旧瓶装新酒”。
而读者在这样的阅读中,既感觉熟悉,又获得新奇,有时因此完全理解作家的用意,有时又仅仅从中得到暗示,不管怎样,这种“既视感”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02
“那是一个非常阴沉的夜晚。广场的大钟已报过意大利夜晚的第五个时辰。钟楼广场已空空荡荡,一片岑寂,那座古老的公爵府的灯光也在熄灭。”
这是爱伦·坡短篇小说《幽会》中的场景,一看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读者们就有点紧张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定不寻常。
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两处场景:
“整个夏天里,音乐声彻夜从邻居的屋子里传来,男人和女孩儿在他的蓝色花园里,在细语、香槟和星星之间如飞蛾般来来去去……灯泡多到足以把盖茨比的大花园变成一棵圣诞树。”
“我走到隔壁最后再看一眼这象征巨大混乱失败的房子,白色台阶上被写了个不雅字眼……鞋子在石阶上磨得沙沙作响……除了海峡上一艘渡轮幽暗的微光掠过,几乎没有其它光线。”
一开始宴会的奢华欢乐,与最后的寂静凄凉对比,烘托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也说明了梦想从丰盛到幻灭的变化,让读者感觉到强烈的内心冲击。
天气也是一种环境,在文学作品中,刮风、下雨、下雪、阳光、寒冷等等,每一种天气都不会无缘无故出现,而且天气也不仅仅是天气。狄更斯在《圣诞圣歌》中,一开始就让伦敦街头充满迷雾,那对于迷失了方向,需要幽灵帮忙的埃比尼泽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这正是《文学课》给我们的又一个指引,所有的环境都有意义,无论是地理的,还是自然的,它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剧情,读懂人物。
0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几次提到一盏绿灯。
“他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伸出手臂对着暗沉海水,就连从我这个距离看,我也敢发誓他在颤抖。我不由自主往海面望过去——除了一盏又小又远的绿灯外,什么也看不清楚。”
“盖茨比信仰着那盏绿灯,那令人兴奋的未来,年复一年在我们面前退却。”
如果我们在开始有可能忽略那盏绿灯,那到了这里,细心的读者应该感到了触动,那绿灯,不光代表着他的爱,也代表着他的梦想。
《珊瑚岛》中的白人小男孩失明后,不得不依赖一个令他瞧不起的老黑人。在这里,作者没有让他腿断了,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而非要让他因为失明而依赖老黑人,是有深意的。后来,当男孩渐渐了解了老黑人,被他的勇气、慷慨、力量折服时,他的心就不再“失明”了。
无论是绿灯,还是失明,都有其特殊的含义,这就是象征或隐喻的手法。托马斯在《文学课》中说,不要用眼睛看书,而要用心看,惟有用心,才能解开这些密码。
《文学课》教给我们的,还有其它更多的方法,而所有方法都能归结成一点—不要仅仅用眼眼读书。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伟大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
(作者系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