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所有文化产品的内容不过是资本的运动 3/8

简介:《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是2011年1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云集当代传播学领域一流学者,包括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泰玛·利比斯和艾薇儿·奥尔诺夫,甄选13篇媒介研究领域的“经典文本”加以评述,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流行品位与组织化社会行为》;赫佐格的《论借来的体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的胜利》;沃斯的《共识与大众传播》;朗格夫妇的《芝加哥的麦克阿瑟日》;霍顿与沃尔的《大众传播与类社交互动》;哈罗德·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释码》;墨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清晰的勾勒出媒介研究的历史脉络,同时对哥伦比亚、法兰克福、芝加哥、多伦多和英国文化研究五大学派的传播思想做出精妙的总结。

        《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是《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里面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个部分。《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也是《启蒙辩证法》里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启蒙辩证法》由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合著而成,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从约翰·杜伦·彼得斯的视角解读《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感受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先进人物的思想。

        首先作者先说明了《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来源于《启蒙辩证法》,同时概括性地介绍了世人对此文本的看法和《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的主要思路。大部分人都认为《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过于沮丧,把大众认为是“愚蠢”的,认为其观点是某种厌世主义,作者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同时兼顾了快感原则和现实原则,及理性和感性共存,并不存在偏执的情况,同时夸赞其文本的奇妙无穷,以及媒介研究极具启蒙性。作者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对《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其次作者对文章的内容理论进行概括和解读。第一,文化工业究竟是什么?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一种缺少独特的内容与风格,但适合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个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融到文化产品的程式化和齐一化模式的表现中,每一个体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个性特点以及创造性都因顺从这种齐一化模式而变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介极力推崇的样板生活的拷贝。艺术作品被彻底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就像现在一个套路所生产的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等等,都遵循着某种规律,以求获得更好的收益和喜爱,商品化使得现在的文化产品都迎合着大众需求,迎合着流行文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反抗和批判功能。当文化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运转,都是大差不差的样子,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在现实中的投影,或许我们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张嘴便是一口的网络流行语,只知道“小丑竟是我自己”“yyds”等等。

        第二,文化工业体现了什么?文化工业使大众意识归属于制造商们的意识,例如电影强迫观众将所见的直接等同于现实。与此同时,表面存在差异的产品实则皆遵循固定的程序与规定,因此文化工业是对风格的否定,将普遍代替特殊或者特殊替代普遍。事实上,风格是所有艺术作品的保证,也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代表所处社会的权力。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文中举了一个生动形象地例子:“奥德修斯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男性,他将自己捆绑在帆船的桅杆上,期望在听到女妖歌声时不致被毁灭;而船舱内的划桨手则用蜡封住了自己的耳朵,坚持划桨。女妖的歌声是原始自然的危险诱惑,受到蛊惑的人会触礁,从而人船尽毁。”海妖的歌声就像高雅的艺术,而资产阶级可以选择去听去看,衣冠楚楚地进入音乐会大厅,而一身臭汗的划桨手连进入大厅的资格都没有。大众文化其实是一种柔性的阶级统治。垄断资本的人缔造了这个文化帝国,规定了其规则和风格,所有文化产品的内容不过是资本的运动。例如现在盛行的“内卷”文化,实则就是由996演变而来,是公司体制的一定体现。

        第三,文化工业导致了什么?文化工业将普通人英雄化的现象说明文化具有普遍性,而非某一特定群体享有。在文化商品中,使用价值已被交换价值所替代,艺术抛弃了其自主性,成为消费品。当艺术成为消费品,大众不再对艺术有敬畏心理,例如很多不了解作品作家的人,在看展的时候,就对作品评头论足,随意贬低。同时广告作为社会权力的纯粹体现,与文化工业在技术和经济上融合。统治者所提倡的风格,是迫使每个产品都使用广告。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理念想法通过广告无孔不入的宣传,而大众毫不知情,认为大众是无助的受害者,别无选择,大众的每一个反应都是由产品决定的,大众的思想行为被文化工业所操控。例如1983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事件,是如此的荒诞,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对于广播的信任,从而被操控的现实。

        最后,作者评价了《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的利与弊。弊:①“希特勒—好莱坞轴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持续不断地维护着法西斯主义逻辑,量化的、有组织的娱乐转变为质化的、有组织的残忍。就连华纳兄弟卡通片里面的笑料也被认为不过是压抑的暴虐,一旦爆发就会演变成为骚乱和群氓。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有其时代局限性,是二战期间深受战争困扰的作者的发声。

        ②文化工业:今日的文化工业更加复杂,生产机制更加灵活,不再讲究一致化,而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文化工业和其他工业的联合(如银行业、电力行业等),以及依照受众口味对产品进行调整,这都是《启蒙辩证法》未曾预料到的。

        ③精英主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主张人们应该关注优秀作品,对拙劣之作不屑一顾。我认为拙劣之作同样值得关注,只要是作品都花费了作者们非常大的心血,他们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学到些什么。现如今,我们在夸赞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伟大的同时,也在夸赞甲壳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等的伟大,因为他们都在精神上慰藉了我们、鼓舞了我们。

        利:《启蒙辩证法》是少数将媒介研究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哲学深度与历史广度亦非其他著作轻易可及。《启蒙辩证法》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拼盘既有高级人文主义立场,又包含着大众文化对象,富有智慧,引人入胜,且能鼓舞人类的心灵。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所有文化产品的内容不过是资本的运动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