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嚣之上:北大之行理论篇

有人说,人类社会本没有理论,不过是从实践中,获得一些抽象经验,既而用抽象经验得以验证过去或未来。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在我看来,理论一方面能检验自己知道什么,一方面又能验证自己不知道什么。

显然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对于生涯理论这块知识几近空白。最常用的应该就是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和舒伯的生涯彩虹图再有周哈里窗。尤其是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简直就是生涯届的网红。

从某种层面来讲,理论应该就是我们追本溯源的源头,因此周文霞老师这节职业生涯经典理论课,不论是对生涯小白还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生涯导师,都不失为了解生涯理论的捷径。虽然我们常说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但是老师领进门,带我们敲开理论的大门,接下来的修行到底是有方向可循的。

那么到底何为理论?周老师呈现了最为言简意赅的解释,即由单一的事件,某个现象上升到对一类事件、现象的一般性和规律性描述,就构成了理论。比如职业生涯的概念,在拉丁语中有一条小路或路径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工作活动相关的连续经历。

学过生涯的人,对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想必都略知一二,经过周老师课堂上的系统讲解,我这个在理论学习方面接收比较慢的人,下来对着笔记,查找资料,适才有了新的觉察。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原来特质因素论才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

帕森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以帕森斯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要义就是人职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客观而有效的进行测量;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选择一种职业是一个相当易行的过程,而且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米哈里说:“当人们专心致志地、积极地参与从事某种活动、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最为愉悦和满足。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流动)——聚精会神、忘我的状态。”这种“心流”的感觉,应该就是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理想的境界,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意义吧。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帕森斯提出了职业设计的三要素:1、清楚地了解自己(性向、能力、兴趣、自身局限和其他特质等资料)。2、了解各种职业必备的条件及所需知识,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足和补偿、机会、前途。3、上述这两者的平衡。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在一定意义上为职业设计和心理测量工具提供到了最基本的原则。

当然,不管是生涯理论还是各种心理测评,都只是为人职匹配提供一个参考的维度罢了。霍兰德也说过:“虽然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但预测个人职业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询问这个人他自己想做什么。”

有理论视角,有实践案例,加上周老师幽默风趣的呈现,原本枯燥的理论课被周老师讲的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此刻情不自禁要为这次活动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朱红老师的生涯团队打 call,正是因为朱红老师的情怀和温情,才有了这场国内顶尖学府教授倾情呈现的高规格培训。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每了解一种生涯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个体生命的视角,那是对自我生命的审视,对周围个体生命更为真诚的看见。看得见的人间烟火,值得审视。看不见的温暖纯良,更值得敬畏!

你可能感兴趣的:(尘嚣之上:北大之行理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