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十二

继续读《把时间当作朋友》,上次读完第5章的第4-5节。

回顾:

第4节,相关命题: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人会把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等同起来。而且约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区别。

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很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据,至少对70%的人有效。

第5节,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


接下来看

6 案例局限

用案例说理的方法,估计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虽然比较先进,但也一 样有自己的局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其中最常见的是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并不意味着该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

但“努力行动”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原因。这个世上也有另外一些人,采取了与“努力行动”相反的行为模式,同样获得了成功,尽管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沃伦·巴菲特他认为买入值得持有的股票后,就只采取一个等同“不努力、不行动”的策略——等待时机卖出。而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也与“努力行动”相反。

爱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这个“案例”无法证明:一个人只要跟爱迪生一样”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就可以获得与他一样成就——明显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

7 对立论证

就是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和之前提过的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是一样。也就是相同的现象,截然相反的解释。

举个例子:工作中有一些人抱怨老板或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愚蠢吗?

一种可能是上司也许是愚蠢的——没有人是完美的 。

另一种解释更合理: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钱锺书先生曾有一个描述”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 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代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抱怨上司”愚蠢“的人和能够发觉”上司的愚蠢可能另外的解释“的人,结论和采取的行动往往截然相反。

许多人意识不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心智未被开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思考工具而已。就算所谓“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凡事要从积极的一面去解释”,也是有失偏颇的。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其时,应该是“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不是“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这后者自我欺骗而已。

过完年回来,同事们的情绪都不高,用网络词来说就是“丧”,为什么?回家之后看到了谁谁买房了,谁谁又买车了,同学聚会时的差距,长辈嘴里现在拿多少钱的絮叨……

可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这些所谓的攀比中,得到拼命加油挣钱,好好工作的理由,而是看到差距之后只有不思进取,徒抱怨呢!

同样的现象,得出相反的结果!

时间只会选择与心智强大的人做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