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理战》是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其惨烈程度却胜似硝烟

因为白天看了一本学心理学的人事写的小说,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毫无睡意。

这部小说名为《心理战》,讲了一个具有四个不同人格的女警察,和一个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帅哥之间的爱情故事。

《心理战》封面

1.剧情提要

具有四个不同人格的女警察名叫沈轻舟。她的主人格是一个追求正义,对警察事业有着坚守的女警察。三个次要人格分别是:

八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周”,她守护的对象是在少管所中认识的女孩苏袭;

十八岁左右的少女“Azure”,她守护的对象是在S的囚禁中认识的少男白遇;

八岁左右的小女孩“女儿”,她守护的对象是活在心底的母亲曾经呵护的自己。(这一人格的年龄和守护对象,我理解的可能不够准确,欢迎留言指正)

因为她潜伏到拐卖儿童的犯罪集团中当卧底,和两位心理学专家共事,引发了她内心隐藏的三个次要人格,于是揪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2.案件结合近些年的案件特点

这个故事文字文字不算太多,27万字左右。但讲述的案情却不含糊,案件一环套一环,一些场景表述的相当逼真,阅读时容易产生不适。吃饱饭的情况下不要读,因为一些关于案发现场的描述颇为露骨,容易令胃部产生不适。

故事里的相关案件主要围绕拐卖妇女儿童、精神控制杀ren、报复杀ren展开,这些均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侦破悬疑题材,在《法医秦明》、《食罪者》中也有类似的案件。

和《法医秦明》、《食罪者》这两个系列相比,《心理战》中关于案发现场的描写,其实已经算点到为止了,文字描述不至于太露骨。

3.心理学专业知识点与案情无缝对接

读本书的时候,一直有种被科普了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感受,在案情令我感到些许困惑的时候,作者总有那么几笔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点简单带过,恰到好处地解答了相关疑惑,又不至于生搬硬套。

我挺喜欢这种旁白似地解说,能帮我迅速了解和剖析剧情。并且,作者通过剧中人之口来表述,又不至于让我的思路跳出剧情,更好地帮助我进行推测。

这样的对接方式,比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让人从内心接受。

其中,有关催眠、心理暗示等的解说也是起到好处,从这方面来看,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专业知识点和案情,便于读者理解。

4.相爱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爱对方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产生了疑惑:九年前,沈轻舟明明和白遇相识相恋,为什么九年后他们却见面不相识呢?

经过作者的解读,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两个人因为内心太痛苦,而人面对非常痛苦的回忆时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可能无法承受痛苦而选择性遗忘。

沈轻舟逃出S的魔掌,以为白遇死了,她内心非常痛苦,无法接受这一结果。所以,诞生了次人格Azure,这个人格替她承担了这段记忆,作为主人格的沈轻舟就遗忘了。这正是小说中Azure每次出场,必要对主人格说“让我来帮助你……”的原因。

而白遇那时候只有十几岁,因为年纪太小,心理上也无法面对这么痛苦的回忆,他也以为沈轻舟已经死了。他无法面对回忆的痛,也把痛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了。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当两人最终确定遇到对的人之后,该死的S却又跳出来作乱,他埋在沈轻舟身边的棋子也从暗到明,继续为他做帮凶。

这个故事的结局我是真的不太喜欢,沈轻舟和白遇好不容易再次相遇,却身处爆炸现场,作者手下留情,没有将结局写死,也算是一种慈悲了。两个人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大概率会同年同月同日死。

虽然《心理战》是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其惨烈程度却胜似硝烟,这样的结局令我唏嘘。

我总觉得,作者设定的结局是一处伏笔,也许某天,沈轻舟还能在另一部作品中,再度以英姿飒爽的风采杀进我的视野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虽然《心理战》是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其惨烈程度却胜似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