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周《创造的教育》读后感

从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到今天,一天也没有休息好,主要是忙着在学校里发现安全隐患,忙着整改上级的安全督查。到今天带领学生去参加淄博市的人工智能比赛,才算喘口气。于是,今天黄昏,听着窗外的雨声,静下心来,读读书,真好。

今天读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教育》。文章很长,干货很多,记录一些谈谈自己的感想。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虽然在口头上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死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然存在的,甚至是不仅没有行动,而是没有思想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届学生送走接着下一届,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哪些专业上的进步,产生了哪些自己原来没有的教育思想?我想,包括我在内,做的还远远不够。

陶行知反对“学校社会化”,即“把社会的一切,都想请到学校里来,所以学校里什么都有”,但是“他们所作做的与社会依旧是隔膜的。况且学校有多么大,能够包罗万象?”于是,这样的学校如同“大的鸟笼”来养鸟,或者如同“大缸”来养鱼,“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不是自然的、虚伪的和无力量的,也不是创造的教育。”他强调,“创造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个人心中的心墙。”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反对学校是学校和学校社会化,提倡社会学校化,也就是社会即学校。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距离这个要求,似乎有所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有时候和老师们聊天谈起来,我们也想把课堂搬到果园里,搬到村头上,可是只看安全一项,就被否定了。去年我们组织了一次秋游,从开始策划到向上级申请,各个环节和应急预案做的很全面,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当然总体还是满意的。我不理解的是,全校还有二十多个孩子的家长不让孩子参加,我们也尊重家长的决定,安排了老师负责这部分“留守学生”的管理。现在还有很多的家长坚定的认为,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的地方,只要把考试成绩提上去就是好学校。我们也很有压力,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在社会即学校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中。

国庆节前,我们组织学校为村里的一位老师完成了玉米的秋收。孩子们非常兴奋,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是热火朝天,尽管有几个孩子的手被划破了,但还是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被震撼到了。一下子走出教室,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啊,这种走出学校的感觉,是多么的接地气啊!我们不用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粮食,让孩子们亲自去干活,在劳动中体会,该是多么好的教育啊!所以,现在只要有机会,我们就组织学生外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让社会起到教育的作用。

当然,我也深知,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的做法还不够全面细致,但是我们认同陶行知的观点,我们有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生活教育的思想。

创造的教育,在我们每个教师的心里,更在我们每天的教育实践中,贵在落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2周《创造的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