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学易漫谈(5-14)

【学易谩谈】(5)“乾乾”与“坎坎”

熟悉经文的人都知道,乾卦三爻的爻辞有“君子终日乾乾”这样一句话,于是有人说,六爻卦的乾是由两个三爻卦的乾构成的,“乾乾”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这个卦内卦为乾,外卦还是乾,这就说明,六爻卦是由三爻卦构成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完整、准确的理解“君子终日乾乾”这句话,就应当了解易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终日”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说“乾乾”该怎么解释。尽管以往人们脱离了真实的卦体与易道,单从概念上解释“君子”与“终日”,但对“乾乾”的解释基本上还是正确的,那就是“勤勉”、“进取”的意思,在正确路线上的勤勉与进取,是“君子”的一种自我完善,这与内卦为乾、外卦也为乾没有关系,坤卦、屯卦都没有经卦乾,但同样有“君子”一辞的出现。

持“八卦重合说”的人可能还会举出另一句爻辞为例,说明六爻卦确实是由三爻卦构成的,那就是坎卦三爻的“来之坎坎”,他们是怎么解释这句爻辞的呢?那就是认为三爻处在上下体之间,是“居下坎而入上坎”,这难道不是说六爻卦的坎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坎构成的吗?如果我们也完整、准确的理解经文,那么就不会得出六爻卦的坎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坎构成的结论。六爻卦的坎中确实有两个“坎”,但不是上坎与下坎。这两个“坎”一个是初爻,初爻居下,这是一个空间上的“坎”,所以坎初说“入于坎窞”,困初也把这个位置叫“幽穀”。再一个“坎”是三爻,三爻是这个卦的终结阶段,爻辞也说“入于坎窞”,这是一个时间上的“坎”,两个不同性质的“坎”都在下卦,故有“習坎”之说,上卦根本没有“坎”,五爻的爻辞是“坎不盈,祗既平”,指望五爻来填平“坎”的东西,当然不会是“坎”,非但不是“坎”,这还是一个“丘”,涣卦四爻讲的“涣其丘”就是指的涣五,说六爻卦的坎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坎构成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在六十四卦当中,有八个卦叫做“八纯卦”,它们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这八个六爻卦的名称与三爻卦的名称分别相同,所谓“纯卦”,也就是两个同样的三爻卦,构成了一个六爻卦。其实这更不能作为六爻卦是由三爻卦构成的证据,假定我们说以上八个六爻卦一劈两半,这两半都一样,这样我们也会说三爻卦是六爻卦分解的结果,没有六爻卦,也就没有三爻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3010)

【学易谩谈】(6)“内卦”与“外卦”

六爻卦可以分为“内卦”与“外卦”,反过来说,六爻卦是由“内卦”与“外卦”构成的,这不是也可以吗?我们说,在经文当中,确实有“内”与“外”这两个字,但不是说的“内卦”与“外卦”。

“内”与“外”这两个字出自比卦,比卦二爻辞讲“比之自內”,四爻辞讲“外比之”。二爻为“内卦”,四爻为“外卦”,说六爻卦可以分为“内卦”与“外卦”,这不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吗?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为什么这里不用二与五对,或者用初与四对,而要用二与四对?要知道四爻并不是“外卦”之中,而是“外卦”之下。

原来比卦说的并不是下三爻的“内卦”与上三爻的“外卦”相比,而是二爻、四爻与另外一个爻相比,从而分出了“内”、“外”,这另外一个爻就是五爻,五爻是比卦中唯一的一个阳爻,爻辞称为“显”。二爻、四爻与五爻在时间上有一种先后关系,先者为“内”,后者为“外”。比如说甲乙丙丁等,对乙而言,甲就是“内”,丙丁等就是“外”。比卦二爻为己,是这个卦的开始阶段,四爻为甲,是这个卦的终结阶段,五爻为癸,是这个卦快要终结的阶段。站在五爻癸的立场上,二爻己就是“内”,所以是“比之自内”,四爻甲为“外”,所以是“外比之”,这与所谓的“内卦”、“外卦”毫无关系。

经文中除了比卦明显地有“内”、“外”两字以外,很多取象其实也是说六爻在时间上的这种先后关系。比如说需卦四爻辞讲“需于血”,五爻辞讲“需于酒食”,这里的“血”就表示内在之物,而“酒食”则表示外在之物。需卦四爻为甲,上爻为丁,五爻为戊,对丁而言,四爻甲就是“内”,五爻戊就是“外”。按照传统的说法,上三爻都为“外”,而在需卦中我们看到的是,上三爻当中既有“内”,也有“外”,可见把六爻卦分成两半,并机械地认为下三爻为“内”、上三爻为“外”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3010)

【学易谩谈】(7)六爻卦是以爻为单位,而不是以八卦为单位

如果我们通读经文,那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六爻卦是以爻为单位,而不是以八卦为单位。

什么是爻呢?爻是一个专用字,除了在周易上使用,没有任何用途。爻是一个象形字,其内涵相当丰富,但又是极其严格的。笔者的理解是:爻是数的一个小群体;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是一个方位;是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卦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方面,而卦体则是集时空为一体的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全息模型;这里所说的卦体,系指六爻卦的卦体,而不是三爻卦的卦体。

六爻卦是以爻为单位,还是以八卦为单位,这里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说这个区别不是一般区别,而是原则性的区别。所谓单位,是指整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局部,这些局部,一方面内部自成系统,另一方面又与其它局部保持某种平等的地位,并共同构成了整体。爻就具有这样的性质,爻与爻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阴与阳的不同,刚与柔的不同,代表的方位与时间不同等等,但作为单位时,它们又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取代谁,彼此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统辖关系。爻当然是可以分割的,惟其可以分割,这才有了阴阳的转化;爻当然是开放的,惟其开放,这才有了爻与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是爻的分割也好,开放也好,都不会影响它作为一个单位的存在,不影响它的独立性质,而体现这种独立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假如说六爻卦是以八卦为单位,那么八卦在六爻卦中也必须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性质。比如说屯卦是以八卦的震和坎为单位,那么作为震的下三爻就必须有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作为坎的上三爻也必须有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可是从爻辞上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下面三个爻的统一性、一致性何在?看不出上面三个爻的统一性、一致性何在?事实上不只是屯卦,所有的六爻卦当中我们怎么也找不出爻辞完全相同的并且连在一起的三个爻,这就说明易作者在编制卦辞与爻辞时,不是以八卦为单位的。

上面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打个比方,比方说美国有五十个州,每个州的面积、人口等等不尽相同,每个州的内部也可能有许多矛盾,但是当作行政单位时,所有的州都是平等的、并列的,没有谁统辖谁的问题。一个州不论是哪个党派上台,也不论谁当州长,但在国家事务中,只有州长才能代表这个州,这就是相对的独立性、统一性和一致性。假如说州与州不是平等的、并列的,或者说州内的任何党派、个人,谁都可以代表这个州说话,那么这个州就不具备国家行政单位的资格。

我们说八卦不是六爻卦的构成单位,就是因为八卦不具有单位的资格,三个爻不是以同一个声音说话,也没有哪个爻能代表另外的两个爻。六爻卦中的每一个爻才是构成六爻卦的单位。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3010)

【学易谩谈】(8)八卦学说始于易传

从周易经文中我们找不出八卦的影子,那么八卦学说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始于易传。

易传,亦称《易大传》、《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共十篇。一般以为,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做的解释。我们先不说这些解释是否完全符合易经的本旨,只就成书年代上看,是先有了易经,再出现了易传,而不是先有了易传,再有了易经,这应该不会是错的。

关于经与传的先后关系,本来算不上个问题,但因为两者的内容并不总是一致,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问题,如果是以能否正确解释经文为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八卦学说是一条歧路,因为它无助于经文的解释,只能徒增混乱;如果以易传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那么八卦学说就是有根据的,而经文显然是背离了易传,成了一堆永远也无法解释的巫辞妄语。假如说真的是易经背离了易传,那么我们要证明的就是易传先于易经,可是在易经之前,无论是从文献还是考古发掘,迄今还没有找出什么有力的证据,说明易经确实是“人经三圣、世历三古”,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才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如果说易传不过是解经之作,那么它的是非得失,就必须看能否正确解释经文,它的种种阐释,包括八卦学说,就不能当作衡量易经是与非的标准,也不能当作易经形成的证据,而只能看易传的那些哪些说法是有利于正确解释经文的,哪些是不利于解释经文的。

【学易谩谈】(9)《彖》传辑录

彖字是易传里的一个专用字,除了易传,也没有别的用途。《彖》传是以“彖曰”的形式,说明易经中各卦之义,在一般的版本中,“彖”是分散在各个卦中,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我们这里把“彖”辑录如下:

《彖》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蒙,,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住,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彖傳〕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困,剛掩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征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以上就是《彖》传全文。

【学易谩谈】(10)《彖》传里的“八卦理论”

我们已经知道,所谓“八卦学说”或者“八卦理论”,从内容上说主要有:

一是“重卦说”;

二是八卦定性,

三是八卦取象;

四是八卦定位;

五是八卦与天干、地支结合;

六是八卦与五行结合。

关于“十翼”中哪篇在先,哪篇在后?这也是一个易学史上没有定论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就不能说“八卦学说”源于《彖》传,但可以肯定《彖》传运用了“八卦理论”。《彖》传是怎样运用八卦理论的呢?

一、先说“重卦”。《彖》作者以为,六爻卦就是三爻卦重合的结果,比如说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意思是六爻卦的坎是两个三爻卦的坎的重合。对于离卦则说“重明以麗乎正”,所谓“重明”,也是两个三爻卦的离重合而成六爻卦的离。对于巽卦则说“重巽以申命”,意思也是两个三爻卦的巽重合为一个六爻卦的巽。

《彖》作者以为,六爻卦可分为两个部分,初二三爻为“下”,四五上爻为“上”。比如说蒙卦为“山下有險”,说讼卦为“上剛下險”,意思就是蒙卦上三爻为艮为山,下三爻为坎为险;讼卦上三爻为乾为刚,下三爻为坎为险。所以说什么“山下有險”、“上剛下險”。

二、再说八卦定性。《彖》作者以为,八卦的性质是各不相同的,大体说来,乾为刚为健;坤为柔为顺;震为动;巽为顺;坎为险;离为明;艮为止;兑为说(悦)。

又《彖》作者以为,八卦按刚柔分,还可以分为两类,乾、震、坎、艮为刚,坤、巽、离、兑为柔。比如说咸卦为“柔上而剛下”,恒卦为“剛上而柔下”。咸卦上卦为兑为柔,下卦为艮为刚;恒卦上卦为震为刚,下卦为巽为柔,故有此说。

三是八卦取象。《彖》作者以为八卦可以取象,比如乾为天为君子;坤为地为小人;震为雷为男;巽为风为女;坎为雨为男;离为火为女;艮为山为男;兑为泽为水为女。如此等等。

四是八卦与五行相结合。从《彖》辞中我们还看不出完备的五行学说,但从益卦的“木道乃行”和鼎卦的“以木巽火”可知巽为木,另有坎为水,离为火。

以上大体可以看成是《彖》传里的“八卦理论”。

【学易谩谈】(11)《彖》传“八卦理论”的谬误

《彖》传里的“八卦理论”还说不上完备,但主要内容还是明确的。如果说《彖》传主要是为了解释卦名、卦象、卦辞,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有许多谬误。

比如说对泰否两卦的解释,泰卦的卦辞是“小往大來,吉,亨”,按照《彖》的说法,“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泰卦下三爻为乾象天,上三爻为坤象地,天轻清宜上升,地重浊宜下降,因此才有了“天地交而万物通”,这似乎很有道理,几千年来,很多人就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解析泰卦,其实只要联系卦辞与爻辞,就不难发现乾并不表示天,至少不完全表示天;坤也不表示地,至少不完全表示地。假定泰卦的下三爻为乾为天,那么对泰卦初爻的“拔茅茹以其汇”怎么解释,总不会是天上也长着茅茹吧?对二爻的“包荒,用馮河”怎么解释?总不会说这个“河”是天河吧?又泰卦中并没有“君子”与“小人”的说法,如果说下三爻乾表示“君子”,上三爻坤表示“小人”,那么这里就成了君子与小人“交”。想见《彖》作者也意识到君子与小人“交”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这里成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如果说上三爻为“小人”,那么对五爻的“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怎么解释,莫非说帝乙是“小人”?或者说“帝乙歸妹”这种行为是小人的行为?可是后面的“以祉元吉”显然对帝乙是肯定的。

否卦是泰卦的“覆卦”,因此在卦辞中就有了相反的说法,比如泰说“小往大來”,而否则说“大往小來”。《彖》作者是怎样解释否卦的呢?这就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表面上看,《彖》作者还是以乾为天为君子,以坤为地为小人,只是卦义与泰卦正好相反,似乎也很有道理,其实只要联系卦辞与爻辞,也很容易发现《彖》传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否就是闭塞,那么卦辞上分明说的是“否之匪人”,所谓“否之匪人”就是说闭塞的不是“人”,换句话说就是在否卦中,“人”是不闭塞的。“不利君子贞”也不是说不利于君子占卜,而是不适宜君子保持稳定。

“小往大来”和“大往小来”既与天地无关,也与“君子”、“小人”无关,这里的“大”、“小”是指的爻量,阳爻量大,阴爻量小,不是阳爻轻清宜上升,阴爻重浊宜下降,恰恰相反,在卦体上,量大的爻有一种向下的趋势,量小的爻有一种向下的趋势。“拔茅茹以其汇”既系在泰初,也系在否初,说明三个相同的爻貌似连在一起,其实是各有自己的根脉,也各有自己的取向,既与阴阳无关,更与八卦无关。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u/qixingjieyi)

【学易谩谈】(12)乾为“天”、坤为“地”吗?

乾为天,坤为地,这在易学上尽人皆知,似乎成了一个定论。《彖》在解释泰卦时说“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在解释否卦时说是“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这里就是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象》传说需卦是“云上於天”,说讼卦是“天與水違行”等等,这和《彖》是一样的。《说卦传》更明确讲“ 乾,天也”,“乾為天”。

易传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经文的,假如我们以“乾为天”这个规定验之以经文,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在六十四卦中,与三爻卦的乾有关的卦计有乾、需、讼、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无妄、大畜、遁、大壮、夬、姤等十五个卦。在这十五个卦的卦辞与爻辞当中,除了乾五讲“飞龙在天”,大有上讲“自天佑之”,大畜上讲“何天之衢”,姤五讲“有隕自天”以外,其它十一个卦中并没有“天”字。在这四个有“天”字的卦中,大有上卦为离,大畜上卦为巽,只有乾卦和姤卦的上卦为三爻卦的乾。假如说“乾为天”,那么乾卦的下卦也是“天”,可是二爻辞分明是“见龙在田”。

经文中的“天”字与三爻卦的乾没有关系,它只是表示“上”,如大有上的“自天佑之”,大畜上的“何天之衢”,还有明夷上的“初登于天”,中孚上的“翰音登于天”,这些都是六爻卦的上爻。还有几个“天”字不是系在上爻上,但与上爻有关,如乾五的“飞龙在天”,姤五的“有隕自天”,还有睽三的“其人天且劓”,这些辞不是说的某爻有向上的趋势,就是说上爻有向下的趋势,与三爻卦的乾也没有关系。

经文中也有“地”字,如明夷上谓“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这里的“地”就是指的下爻或初爻,与三爻卦的坤没有任何关系,“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意思,就是提示明夷的上爻,行将变成家人卦的初爻。

现在看来,如果以能否正确解释经文为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乾为天”、“坤为地”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不能正确解释经文。如果说“乾为天”、“坤为地”的规定是一个正确的规定,那么经文的编制显然是背离了这个规定,这就必然得出“周易当死”的结论。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3010)

【学易谩谈】(13)睽、革是“二女同居”吗?

从泰否两卦的卦义中我们看到,乾并不表示“天”、“君子”,坤也并不表示“地”或“小人”。周易经文中“天”的意思就是表示“上”,“地”的意思就是表示“下”,此外没有更多的意义。同样,“君子”与“小人”这些辞经文中也有,但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不是根据三爻卦的乾与坤,而是根据坚持不坚持人道,一般说来,坚持人道也即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行进的人就是“君子”,背离人道的就是“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不但与八卦没有关系,与爻的阴阳也没有关系。

经文中确实有许多象取自男女,但一般说来则是依据爻的阴阳,比如说阳为男,阴为女,屯二讲“女子贞不字”就因为这个爻是个阴爻。男与女的取象也不是依据八卦,如果是依据八卦,那么对屯二的“女子贞不字”就无法解释,因为屯的下卦为震为长男,这里根本就没有女子,那还有什么“不字”之说?

《彖》作者不懂得男女取象的依据,硬是把八卦中的乾、震、坎、艮说成是“男”,把坤、巽、离、兑说成是“女”,并以此解释经文,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比如说对睽卦,《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意思是睽卦的下卦为兑为少女,上卦为离为中女,同胞姐妹,各自出适,所以相互乖离。可是我们从睽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怎么也找不出“女子”的字样,倒是初爻辞讲“见恶人”,二爻辞讲“遇主于巷”,四爻辞讲“遇元夫”,莫非是绣房里钻出了大马猴?

再比如说革卦,《彖》曰:“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意思是革卦的下卦为离为中女,上卦为兑为少女。同样我们从革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怎么也找不出“女子”的字样,倒是三爻辞讲“革言三就”,如果是“其志不相得”,那就不可能有“革言三就”之说。

(我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3010)

【学易谩谈】(14)咸卦是“男下女”吗?

《彖》作者以睽卦、革卦为例,说明“二女同居”,其结果要么是“其志不同行”,要么是“其志不相得”。其实六十四卦中,“二女同居”的卦不只是睽和革,坤卦也可以说是“二女同居”,临、观、大过、离、晋、明夷、家人、萃、升、鼎、巽、兑、中孚,共十六个卦,这些也都可以说是“二女同居”,只要看看这些卦的卦辞与爻辞,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在这些卦中,虽然充满了矛盾,但决不是用“二女同居”就能概括的,何况这些卦中也有许多和谐、一致的地方,这就更不能用“其志不同行”或“其志不相得”来概括。

按照《彖》作者的逻辑,“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那么“男女同居”,是否就其志“同行”或“相得”呢?在这方面,《彖》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咸卦,按照八卦取象,咸卦下卦为艮为少男,上卦为兑为少女,所以《彖》曰“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意思是咸卦的卦义是少男向少女求爱,有些人更据此发挥,说咸卦反映了男女的做爱过程。在咸卦的卦辞中,确实有“取女吉”一辞,而爻辞中确实也有以人体不同部位的取象,如拇、腓、股、脢、輔、頰、舌等,但如果以为艮不只是少男,还是“止”,兑不只是少女,还是“说”,咸卦是“止而說”,那么这里就没有什么求爱可言,更没有什么做爱可言。事实上咸卦是一个失衡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动态平衡卦,咸卦的动静取决于四爻的动向,所谓“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说明其它爻的行止要看这个爻往哪个方向走。如果是解咸为“感”,那么四爻便是“感源”,爻辞中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取象,只是从观察的顺序,说明这种感应的效应。咸卦中的男女并不是艮和兑,或者说是少男少女,而是依据的爻的阴阳,是三男三女,如果是按照天道,五爻至初,或者是四爻至上,这就是“取女”,取女的结果有利于卦体的稳定和爻与爻之间的通达,所以是“取女吉”,这与求爱或做爱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咸卦反映了少男少女做爱,那么恒卦就是“女下男”,这同样也可以说是做爱,也许更适合做爱,为什么恒卦不说“取女吉”呢?《彖》作者对恒卦不再用男女取象,而是说“雷風相與,巽而動”,这里把恒的下卦说成风,上卦说成雷,也许是《彖》作者以为这些自然现象恒久,可是在这风雷激荡当中,分明五爻辞又写着“婦人吉,夫子兇”,究竟恒卦说的是自然,还是人事?其实恒卦与咸卦一样,也是一个失衡卦,但又是动态平衡卦,无论是取象自然,还是取象人事,都是说怎样有利于达到平衡,同时又有利于诸爻的沟通。这里不仅与男女做爱没有关系,与风雷也没有关系。

我们再以渐和归妹为例来探讨一下八卦取象问题。按照《彖》的说法,渐卦下卦为艮为少男,上卦为巽为长女,同咸卦一样,这也可以说是“男下女”,只不过这个“女”是长女,年龄似乎与少男不大般配,于是这里就不再是“取女吉”,而是“女歸吉”。既然是“女歸”,当然也就是上卦追求下卦,可是《彖》作者却说“進得位,往有功也”,所谓“進得位”就是下卦“进”,既然下卦为艮为止,哪里又有“进”之说?归妹卦是下卦为兑为少女,上卦为震为长男,也许是《彖》作者以为这里没有年龄般配不般配的问题,所以说是“歸妹,天地之大義也”,“人之終始也”。其实渐和归妹都是平衡卦,这两个卦中的男女取象不是依据八卦,甚至也不是阴阳,例如归妹初是个阳爻,爻辞说是“歸妹以娣”,意思是她是以“娣”的身份出嫁的,五爻辞进一步指出“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意思是初爻的身份虽然是“娣”,但却是个非常富裕的“娣”。五爻虽然是个阴爻,但他的身份却是个“郎君”。

“男女同居”的卦也不限于咸、恒,渐、归妹,在六十四卦中,如果按照八卦取象,那么“男女同居”的卦还有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噬嗑、贲、剥、复、损、益、夬、姤、困、井、丰、旅、涣、节、既济、未济,共计三十二个卦。只要细读一下这些卦的卦辞与爻辞,也不难发现这些卦并不是都“同行”或都“相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18学易漫谈(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