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面试时死亡,多少熬夜加班毁了你的健康,不要把公司当成家!

据媒体报道,11月26日,杭州一男子在面试时突然心跳骤停,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分析死因,可能和他患有高血压,同时前一份工作经常熬夜加班有关。作为职场中人,身体不好,还要经常熬夜加班,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会回答“值得”,然而很多人又不得不这么做,那么其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我们没必要去探究该男子现实生活中承受了何种压力,可以想象的是这种压力肯定大到令人喘不过气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和他一样,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压力之中。来自公司的考核压力、来自家庭的生存压力、和别人对比时带来的心理压力,凡此种种,我们都无法逃避。

记得我们在学生时代,总是被教室前面贴着的“奋力拼搏”之类的字样鞭笞着前进。那时候养成的“拼”字价值观,最终葬送了无数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仿佛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拼”的,我们从来没有被告知生命的真正意义。


或许该名猝死的男子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体透支的现实,所以才想着换份工作,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觉悟来得太迟,最终倒在了逃离命运囚笼的出口。

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们还是缺乏自信。说是囚笼的出口,又或者只是另一个囚笼的入口?不得而知的是,他换了一家公司,是否从此不用加班。

该男子的离开,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少了一名员工,业务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马上有人会接替他的工作;而对于他的家庭而言,他的离去意味着家里的天瞬间塌了下来。这将成为影响他家人一生的悲剧。他首先是一个儿子,或许还是一名丈夫和一名父亲,我们不忍再去打扰这个悲伤的家庭,我们不能再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创伤,我们只需为了生命呐喊:让那些该死的文案、表格、PPT、代码,让该死的工作见鬼去吧,老子需要休息!

休息权,是每个职场人士最基本的权利,现实中却很难得到保证。今年,恰恰有“996”这样的字眼大量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其实对我们而言,“996”从不陌生,只不过在2019年它恰好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语而已。早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它早已经存在,只不过有些弱势群体没有机会发声,或者没有能力发声,或者没有意识发声。

在笔者所在的这座小城市,分布着数千家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很多农村的女孩子选择去服装厂务工。我很早以前就听村里人说,在服装厂做工,不加班是拿不到高工资的,我至少在十几岁时就听到了这个说法。我们村子里,很多女孩子自初中毕业后就去学习裁缝手艺,然后进服装厂,一天十多个小时在荧光灯下低头忙活,有的人这一做就是二十年。八小时工作制在这种工厂里是一种奢望,更不用谈论每周一天的基本休息时间;至于双休和年休假,对工人们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996”这一新词的出现是因为90后白领阶层的觉悟,他们需要拯救自己,他们通过在网络发声的方式来揭露资本贪婪的本性。

而服装厂里的那些女工,其他工厂流水线上那些工人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多的舆论关注。多少年来,工厂的老板们设定了一个计算工时和工资的基本公式:白天+黑夜=标准收入!如果你只在白天8小时工作,那么你的工资会少得可怜,只有当你没日没夜地干时,你才能拿到一份像样的薪水。这像极了物流行业的怪现状:大货车司机只有超载运输才有钱赚,超得越多赚得越多,不超就亏本。可怜的工人们正是如此,他们很多人每月只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因为只有加班才能养家!

我在童年时代的一个小伙伴,至今仍在工厂里拼命地干活——上夜班是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或许从来没有觉得这不合理,或许她下意识地觉得,“干得多,拿得多”是天经地义的。她并不清楚,那一份收入,她本该在八小时内获得,却不得不花费更多工时、牺牲更多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来换取。她甚至没有能力改变,因为换家工厂也是一样的模式。


马克思说过,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和血淋淋的,随时都要向外扩张。老板总是在想着如何让资本保值、增值,如何把企业成本和费用降到最低,即使是一些大公司也是如此,更不用说我们边上这些小厂了。总之,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在劳资双方中,劳动者作为弱势的一方,唯有自己觉醒,才能敲醒高高在上或者迷迷糊糊的老板。所谓“把公司当成家”,那是资本家蛊惑人心的一句话,听起来并不那么顺耳:如果要员工把公司当成家,那么你是否要把员工当成家人?

所以,“把公司当成家”是老板说的最扯淡和最不要脸的话,这是在暗示员工应该永远加班加点吗?员工因为高负荷劳动而产生健康问题,从表面上看,和员工要养家糊口、迫于生计有关,实质上是公司在逼迫员工这么做:公司为员工设计的薪酬制度,已经决定了员工的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男子面试时死亡,多少熬夜加班毁了你的健康,不要把公司当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