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文出自《大学》,本篇没有译文,以下皆是随笔。
    大学,也叫“泰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及日常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做人的道理。相比较而言,古时的大学,也就是到我们现在的高中的程度了。大学之道,指的是古代大学教育的目的、纲领。明德,即先天固有的善良的德性。“人之初,性本善”,儒家认为,一个人后天因受到褊狭气质的拘束和各种利益的蒙蔽,明德就会受到压抑,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明德重新发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就是大学做学问的纲领。开篇明义,大学的纲领,就是要让人摒弃旧的思想习气,修心明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和我们之前对儒家封闭自用、墨守成规的印象大相径庭。真正的儒学,不是提倡保守,而是创新--“亲民”的理解是“革除旧的思想习气”。
    而后文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怎么修身呢?文中说,要先正心、诚意、致知。最后再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说,知道了如何摆正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掌握大学的纲领了。那么,我们再将文中所说的,摆好次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人都想要平定天下,而平定天下要怎么做呢?却没有几个人回答得上来。其实《大学》里,早已写得明明白白,要先治国,先齐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难事必始于易,大事必作于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小事儿,易事儿,每个人踮踮脚、伸伸手都能办到的事儿,却鲜有坚持之人。心稍有不正,意稍有不诚,都影响自己的修身品行。而天子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根基不稳、本末倒置,再高的楼,也是危如累卵。
    当我们知道了本末轻重,先后始终,自然也就能达到文章开始所说的“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以至“能得”。古人写文,其实也是很喜欢把重要的东西放到文章前后,也就是“总-分-总”的形式。一篇古文,再三品读,总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致知在格物”,妥妥的唯物主义思想--年轻人,不要喜欢“佛系”,“四大皆空”什么的,佛教追根究底是外来文化--努力学习,掌握事物的原理,不停探索事物的真理,这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