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5.42:仁道润物如春雨,百姓日用而不知

「卫灵公篇第十五」42

【原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时,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前时,孔子说:“这儿是坐席”;众人坐定之后,孔子向乐师冕一一介绍说:“某某在这儿,某某在这儿”。乐师冕离开后,子张问道:“这是与盲者交谈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助盲者的方式。”

【注释】

“师”,此处指乐师、乐官。古时以盲者为乐官。

“冕”,乐师之名。

“及”,至、达到。

“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七岁。为人勇武,善交友,重德行修养。

“相”,助也,导也。

【评析】

“冕”是一位盲人乐师,他去拜见孔子。《论语》中有记载说,孔子只要见到乐师,“虽少,必作”(参见《善读「论语」9.10》)。因为乐师所代表的,正是“礼乐”教化中的“乐”,所以即使对方年少,孔子见到也一定会起身致意,以示尊重。本章虽然没有明说孔子开始时是站是坐,但由后文的“皆坐”可以断定,此时孔子一定是和众人一起在起身相迎。之后,孔子先是引导目盲的“师冕”升阶登堂,然后又引导“师冕”在席前落座。待众人尽皆坐定之后,孔子又一一为“师冕”介绍在座的诸人,以便师冕在谈话中知所顾忌及措辞应对。

这些对他人的同理、关爱、帮助、和体贴的行为细节,正是儒家的仁道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类似这样的儒家伦理,后来很多都以“礼仪”的形式得到呈现和流传。比如,《礼记·少仪》云:“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导瞽亦然”。意思是说,在没有照明的黑暗场所,若有人到来,应将在场者告知来者。引导盲者也是如此;还有《弟子规》中的“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同样也蕴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贴。很多被后人“弃如敝履”的传统礼仪,都是像这样深深地浸润着儒家的仁爱思想,并悄无声息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虽“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却是文明的体现和象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5.42:仁道润物如春雨,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