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7」《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三)

微信读书App制作书签

上一篇中,我们从改变讨论到了自卑,进而得出结论: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一切的烦恼都是为了逃避人生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这样的道理不难理解,先要自立,然后再去社会和谐相处。那么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阿德勒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直面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恋爱与亲子)

只要能克服这三大课题,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但不幸地是,“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因为无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受伤,只能逃避,所以给自己找种种借口。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那些声称“不会再爱了”的人就会非常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伤,不会轻易进入恋爱,或者即使进入一段恋情,也总会考虑着对方一定会离开吧,没办法投入,没办法享受,为了维护可笑的自尊选择先放手,最后进一步加深了自己不配得到爱情或者世界上没有真爱这样的想法。

没有安全感的人更多的是缺乏勇气吧,没有面对人生无常的勇气,更可怜的是越没有安全感越想要通过一些作的行为证明,最后失败了也会告诉自己:你看吧,不要轻易动心!

我们为什么逃避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烦恼到底是什么?

阿德勒给出了他的答案:

人际关系的烦恼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活着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可以想想看,我们之所害怕被讨厌被忽视,之所以不自由,不正是因为我们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吗?特别在中国,受到长期以来赏罚教育的影响,我们非常渴望别人的赞赏和鼓励,如果得到负面的评价就会不断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样又如何自由呢?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有几人做到呢?我们不可避免地被社会评价影响,被父母所控制,更何况还有现实压力,理想和现实是不能两全的,就拿工作和恋爱来说,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无法赚钱怎么办呢?大多数人要养家糊口,不可能那么任性。就算恋爱,想和爱的人结婚也会有很多阻碍,父母反对等等,倘若是同性恋,也会面对反抗世俗眼光和舆论的问题,可见,阿德勒所谓的自由是不可行的。

但哲人的另一番话深深刺痛了我,我们之所以按照别人期待,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活着,是不是因为这样更容易呢?无法承受自己选择的后果,就选择一条大多数的人走的路。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了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

也许正是这样,无法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心理上不成熟,在失败和迷茫的时候才能把锅甩给别人。

就像高中生进入大学,常常产生迷茫,一下子不知道该学什么,该干什么,高中有老师带着,有固定的学习科目,有考试范围,所以不用去思考,等到大学,变得自由,反而无所适从,有些人能找到自己的理想,有些人则浑浑噩噩,毕业的时候干脆听从父母的意见找工作吧。

如何摆脱这种束缚,如何真正地过自己的人生?阿德勒给出了他的建议——「课题分离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做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期待选择,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并非我所能控制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到此,哲人提出了今晚最难以相信的一句话——“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不害怕被人讨厌,并非故意惹人讨厌,不能因为害怕被讨厌就不去做,因为讨厌是别人的选择,而“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倘若我不想继续人际关系了,也可以选择切掉!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最后,用书中得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27」《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