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大美话七夕

              大爱大美话七夕

                      徐民伟

“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或“女儿节”,它源于《牛郎织女》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其中既有美丽的故事、大爱的情怀,更有仁义的光辉。处处蕴含着人性之美、大爱之美、传统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之所以能深人人心,让人感怀,久传不衰,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这个传说中所蕴含着的大爱大美。

它的大爱大美首先体现在老牛这个形象身上。在传说中,老牛这个形象看似着墨不多,但它的敦厚、仁爱、智慧、果敢、仗义,却力透纸背、呼之欲出。它是整个故事的实际制造者和推动者。没有它,牛郎与织女不会相见,不会相聚,更不会产生后来那一系列温馨甜美、缠绵悱恻、生死不渝,从人间到天上,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牛就是“仁”的化身,在牛郎孤苦无依的时候,它是牛郎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关爱、唯一的亲人,是它与牛郎相互温暖、相依为命。老牛还是“义”的化身,为成全两人,老牛牵线搭桥,指点迷津;耕地劳作,费尽心力;就连死去,也要留下自己的皮,做为牛郎追赶织女的飞天工具。真可谓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它成人之美,以他人之美为美;它助人为乐,以他人之乐为乐;它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真正的大爱大美、大仁大义,爱深似海,义薄云天。

“七夕”的大爱大美,当然还在于牛郎和织女那传颂千古的爱情故事。据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可上朔到战国时代。由此算来,至今已流传两千余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还是由于他俩爱情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至和至谐。一个是天上的仙女,一个是人间的苦娃。如此悬殊的身份,他们能相亲相爱在一起,完全超越了阶层、超越了贫富、超越了所谓的贵贱。只为情、只为爱,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别无他念,全心全意,这可不是至真至纯吗?甘苦与共,相濡以沫,共渡难关。不惧威胁,不受利诱,不怕生死相逼。不离不弃,生死相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超越了生死的爱,可不是至真至诚至善吗?

薄田茅舍,男耕女织,夫妻恩爱,儿女绕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的牛郎和贤淑灵巧的织女,共同经营起的这种自给自足、安祥平和、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在农耕时代是最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这不就是至和至谐,尽善尽美吗?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时期,牛郎与织女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生活,愈显得弥足珍贵,愈让人心向往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理想和追求。

“七夕”的大爱大美,更在于口耳相传这个故事的普通民众,包括《牛郎织女》在内的传说故事,其实真正的创作者和流传者就是普通民众。民众通过创作和流传这些故事,表达的是朴素的思想情感。从牛郎身上,感受到人民大众对这个少年失怙、孤苦无依、遭受欺凌的弱者的巨大同情,这种同情是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华内容,闪耀着大爱大美的人性光辉。尤其是在对待牛郎和织女曲折传奇的爱情上,普通民众这种大爱大美的情怀更是无处不在。人们赞美、祝福他们的爱情,哪怕是面对天庭不可抗拒的阻挡,面对银河汹涌浪涛的阻隔,人们也要幻想着召唤天下的喜鹊,为他们搭起相会的桥,并将他们相会的日子农历七月初七确定为传统节日。这一天女儿们要梳妆打扮,穿针乞巧。于是七夕节又有了一些好听的名字,诸如巧夕、兰夜、女儿节、穿针节等等。

有关七夕的诗歌有许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唐朝诗人罗隐所写的《七夕》,现录写于后,与大家分享。“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爱大美话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