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了一个问题,子路、子贡和颜回高下立判

01 子路、子贡和颜渊

孔子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分别问他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和颜回同一个问题:“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回答说:“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意思是说,智者的所作所为能够让别人懂得自己的为人,仁者能够令人爱戴自己。”

孔子说:“子路,你可以称为士人了。”

子贡的答案是:“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即,智者善于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仁者善于爱护别人。”

孔子说:“子贡,你可以称为士君子了。”

颜渊则说:“知者自知,仁者自爱。”智者有自知之明,仁者能自尊自爱。

孔子高兴地说:“可谓明君子矣。”颜回是个明白的君子。

从他们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三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也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语。

子路的关注点在自己,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孔子说他是个读书人,“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就摆脱了这种自我束缚,他更关心他人,他的注意力在他人身上,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关心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大和安定。所以,孔子说子贡可以称得上士君子,孔子认为:“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为人通达,堪当国家大器。事实上,当时子贡在社会上的贤名甚至高过孔子。

但孔子对子贡仍然是不满意的,论语里记载说,子贡喜欢评价别人,孔子就批评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那么,颜回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完美君子。颜回的关注点也在自己身上,但不是外在的功名,而是自知、自爱,就是求诸己,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评判别人。

02 己知、知人、自知

毫无疑问,在儒家思想里面,“知”与知识无关,与智力无关,而只与人有关,关乎人的境界。

大部分人都和子路一样,希望别人都能懂自己,一旦被别人误解,就会抱怨,生气,甚至愤怒,但是孔子说君子当人不知而不愠。子贡曾经为老师鸣不平,说为什么诸侯们都不能懂你呢!孔子回答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换个角度讲,孔子主张,知人比己知更重要,别人不懂自己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会识人用人,对握有权柄的君子尤其如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虞舜选于众举皋陶,商汤选于众举伊尹,虞舜商汤知人善任,小人不敢来亲近,因而拥有整个天下。

孔子几乎把自己是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育人也要知人,这一点孔子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论语里有许多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因为孔子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如何去引导他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育人、教化人,不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别人,即使自己不懂的东西,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启发他们自己的智慧。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君子还应该服务于人,孔子告诉樊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懂得为民服务的初心,就是知,人,始终是第一位的,鬼神,敬而远之就可以了。

但是,知人用人也是需要平台的。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没有舞台,就怕自己没本事,所以,要眼睛向内,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其次,人人都有一个际遇问题,并不是所有品行高尚才干出众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但是否拥有才得却是由自己决定的。荀子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君子做学问,并不只是为了显达,而是为了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不会感到忧愁,遭遇忧患的时候意志不会衰退,明白祸福的由来,无论结果如何,心中都不会迷茫。

一株兰花被栽在精美的花盆中,放置在文人雅士的书房里,被大家吟咏歌颂,固然适得其所,但如果它生长在深山老林中,难道就没有芬芳了吗?儒家提倡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03 爱己、爱人、自爱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被人们所喜爱,固然可喜,但这不是目的,否则我们就容易活在别人的眼里。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儒家的仁最根本的还是自爱,就是道德自觉。仁人的动机、出发点必须是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用子夏的话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颜渊是孔子学生中德行和智慧都是最完满的一个,所以当颜渊询问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必然是最彻底的答案。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自爱。

针对不同学生,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仁的内涵。比如,他对樊迟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是说私生活要端庄,办公事要认真,待人要真诚。他对子张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能够做到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就接近于仁了,这是孔子教诲弟子仁的入门功夫。

孔子还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仁不只是单纯的慈爱,还应该有是非观念,懂得憎恶。

可见,“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绝不是紧紧爱人这么简单,既包括待人、也包括做事,还包含自身修养,如思想意识、慎独、自律等内容。

04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义礼乐,都以仁为前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王阳明的学名叫王守仁,其来源就在这里。

知主动,仁主静。仁就像坚如磐石的大山,而知则像灵动的流水,再汹涌澎湃的洪流也不能撼动巍峨的高山。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孔子说:“君子所求未得时,为自己的志向而高兴,实现自己的愿望以后,则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因此,君子一辈子都有快乐的事,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未偿所愿时,担忧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又怕失去它。因此,小人一辈子都在的忧虑,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是很少的,如果能够人智勇皆具,又能造福百姓,实现国家大治,那就是圣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问了一个问题,子路、子贡和颜回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