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每一篇都如浑金璞玉,光华自足

按语:《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核心经典,内容极为宽博。自汉朝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南宋。“经”本指织布过程中的纵线,引申为经常,代表着永恒的真理,在中国古代,“经”具有神圣的意义。《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发端,主导和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之久,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

中国人喜言三,诸如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教儒释道等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乎凡事可尽乎三,三之外便是泛泛。就连在几何中,也属三角形最稳定,故又号称“铁三角”。有趣的是,“十三经”不过寥寥十三部书,竟暗含了两个铁三角组合,一个是褒贬春秋的“三传”,另一个便是温文尔雅的“三礼”。

“三礼”中,向来以《周礼》居首,《仪礼》居次,《礼记》居末。这也难怪,《周礼》相传由周公所作,《仪礼》相传由孔子所编,千秋圣人,谁不钦仰?《礼记》的出身就要平凡得多,大抵是孔子门人及儒家后学传习《仪礼》的心得汇编,除少数几篇作者明确外,大半篇目都作者不详,真正可算是无名晚辈了。

所谓“记”,系指对经典的解说。《礼记》其实就是对《仪礼》的解说。但不同于《仪礼》中散落如零金碎玉般的记,《礼记》中的记皆独立成篇,或补遗,或追述,或阐释,或通论,内容各别,风格各异,每一篇都如浑金璞玉,光华自足。这也许正是为何《礼记》虽为附庸,却终得与《仪礼》并列的原因。

戴圣像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传习《仪礼》,日积月累,心得一定少不了。

西汉末年,刘歆校理秘府群籍,所见到的礼记便多达二百十四篇。当时盛行两种比较权威的辑本,分别出自戴德、戴圣叔侄二人之手。戴德所辑有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所辑有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据说《小戴礼记》本从《大戴礼记》删减而来,因删减精当,获得了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青睐,不惜呕心沥血为之作注,遂使侄儿一举超越叔父,而独占了《礼记》的名号,《大戴礼记》反而渐被冷落,一蹶不振,至唐代已亡佚过半,只剩三十九篇。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礼记注疏》

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

《礼记》成于众人之手,相当于一部儒家的礼学文集,篇目既繁,内容又杂,自然不像《周礼》和《仪礼》那般结构紧密,体例划一。《周礼》重在礼治,巍巍然如榜书巨篆;《仪礼》重在礼仪,秩秩然如工笔正楷;而《礼记》则重在礼义,各抒己见,各尽其意,飒飒然如飞白行草,纵横自在无拘束。因此,“三礼”之中,《礼记》风味最佳,读来也最为亲切,最为畅快。

曾参,字子舆,作《大学》


孔伋,字子思,作《中庸》


《礼记》名篇如云,《大学》、《中庸》自不必说,双双入选“四书”,凡欲科考取士者,无不在童蒙之际便已背诵得滚瓜烂熟。

《学记》、《乐记》,一论教育,一论音乐,两者皆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檀弓》为纪事之圭皋,深婉尤胜《左传》;《王制》为今文之大宗,精严直追《周礼》。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运》首倡大同小康之世,《礼器》再申返本修古之心。

《曲礼》三千,《儒行》十五,《经解》六艺,君子修身,循之有道。

《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六篇,为《仪礼》之传,与之对读,方得其髓。

……

明代仇英 孔子圣迹图·删述六经


其实每一篇都值得反复吟味,单是那些俯拾即是的妙言隽语,便足以叫人留连忘返,诸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曲礼上》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曲礼上》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曲礼上》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曲礼上》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檀弓上》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杂记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六艺


这份经典语录还可以摘抄很长很长,摘抄得越多,便越会禁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早已与《礼记》相识,原来它早已藏在我们的心里,为何许久以来我们竟懵然不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记》:每一篇都如浑金璞玉,光华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