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近?

到底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

有标准答案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这部剧由一个无差别杀人案作为开端,引出了与这件案件相关人员的故事。



被世人指责的杀人犯的家人。

两年,在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间,他们一直在自责与愧疚中度过。他们藏在乡村僻野中,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

爸爸跟妹妹两年不肯踏出门外一步,爸爸终日喝酒,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忘记自己是那么凶残的杀人犯的爸爸;妹妹每天躲在房间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试图让自己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些残酷的事实;妈妈终日自责,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没有教导好孩子才让孩子变成杀人犯,妈妈出门都带着口罩,不敢见人……

世人都在指责他们,但他们又有什么错呢?杀人犯杀人就一定是原生家庭的原因吗?

杀人的是陈晓明,伤人的是陈晓明,制造恐慌的也是陈晓明,并不是他们啊。一直在用言语伤害他们的你们,又何尝不是在当“恶人”呢?



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的被害人家属。

一个家庭成员的离去,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欢声笑语不再,剩下的,是终日争争吵吵、郁郁寡欢。两年的时间,并不能让这个失去亲人的家庭回到欢乐的世界,悲痛使他们失去自我,无处发泄的伤悲更是让他们无法控制地互相伤害。

失去儿子的妈妈,把自己丢进工作的世界里,儿子成为了她的禁忌,她无法让自己去接受儿子不在的事实,由于自己一时大意,把儿子独自遗留在那发生恐怖暴击的电影院,则更让她感到崩溃。自责又痛心的她变得不再温柔,言语愈加犀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发泄心中无处宣泄的痛。

两个家庭,加害人家庭与被害人家庭,不一样的伤,却都是无法释解的痛。似是老天也不忍心让他们继续伤痛下去,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他们的相遇……



为加害人打官司的律师。

故事一开头,这位王赦律师便出场了。他被群众的“诅咒”“围殴”着,但这名善良的律师却并没有责怪他们,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职业。

王律师总是那么努力地工作着,那么负责地为加害者减少刑责,为他们找出真相,尽管有那么多的人不理解他,甚至最亲近的妻子也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不赚钱、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直到陈晓明被处以死刑,直到在他好不容易为另一个加害者从死刑变成无期徒刑后加害者自杀了,他开始崩溃了。

他不明白,不明白法律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在陈晓明终于答应见家人、吐出“真相”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陈晓明见家人最后一面再处刑?为什么不让陈晓明把“真相”告诉世人?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份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帮一个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脱离死刑的束缚,他是不是错了?

可能会有人对王律师颇有言辞吧,毕竟一个同情加害者的律师,一个为加害者主持公道的律师,社会大部分人都会不认同吧。但他始终坚持着为每个加害者找到事件的“真相”,他相信,找到“真相”就能减少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在这个世界上,少数者总是不能得到大众支持的,我们的目光总在受害者身上停留,却缺少为加害者分辨的能力。的确,受害者也确实需要大众的支持,可我们总会忽略了为加害者辨明“为什么”的真相的那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以前,我们总看到电视上有一些残暴的施暴者雇了一个很厉害的律师,而这个律师为了钱为了前途,很没有人性地去钻法律的漏洞,而这个非常坏的施暴者因此逃过了法律的追踪,竟然无罪释放了。如此不公的结果,电视机前端的我们,同仇敌忾,希望所有加害者都要得到他应该有的惩罚,同时,我们会很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为加害者打官司的,都是贪得无厌的坏律师。

我们从未想过,不是所有为加害者打官司的律师都是贪得无厌的,也不是所有加害者都能出得起大笔钱给坏律师。


当我们去谴责一个人,甚至一类人的时候,当我们在无拘无束的网络上任意挥霍“辱骂字眼”的时候,望慎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