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溪坦溪邵氏读书台与青峒书院的再考证(上)

灵鹫山西南区域的关溪大靠(考)山青峒峰距市区14公里,从下坦沿上坦下铺上铺关溪北行仅4公里。从水源看,关溪发源于大靠(考)山东麓,经关溪村入关溪水库(青峒湖)泾流上铺村、下铺村、上坦村、下坦村,在西垄口汇入西九龙山涧水后,在万田乡顺家路边村汇入九华溪后经万田乡顺碓边、上方、下方到河边埂村口浮石潭注入衢江、钱塘江。上坦村、下坦村从前也叫坦溪。这一带自古流传着“关溪府、肩莫县、沐尘教化县、下坦金銮殿”与“关溪府,下坦金銮殿,沐尘教化县,万村百官居,街头车马喧……”但若从古教育的视角扫描关溪流域,这一带的教育旧踪仍能折射出衢州教育源远流长,历史上的东南多士之邦、全国儒学研究中心的光芒。有关坦溪“邵氏读书台”及方应祥上灵鹫山大靠(考)山青峒峰创办青峒书院后转明果禅寺结佛缘觉悟等等传说,在最近四十年,最先由灵鹫寺(九华禅寺)四十六世僧觉定(1922-1996年,为灵鹫山坦溪人,7岁出家,1941年20岁为灵鹫寺上下院副当家,1947年上下院当家,1951年遭劫,1971年回原籍,1985年重回灵鹫寺任主持,历任衢县政协委员、佛协会长)生前口述。原二野随军记者汪启华生前作了大量的文字整理。最近一段时间,笔者从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崇德里郑氏宗谱》、《方氏宗谱》以及民间传说等结合的角度,对其真实性再作了初步的考证。本文将坦溪邵氏读书台与青峒书院的考证,连同这一区域的家族组织、祖先崇拜、帝王文化及佛家文化的传说一起置于衢州地域主导的经济社会文化大背景作一初浅的解读,并提出这一区域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及古典文化教育的旅游专线的设想。


坦溪(上、下坦)

先说坦溪邵氏读书台。

古时,关溪流域的坦溪上、下坦及邻村的沐尘村(青峒书院主方应祥村)这个地方很富有。下坦村有一个有钱的郑财主,而在沐尘村同样有一个有钱的方财主,两家人门当户对,方财主就把女儿嫁到了郑财主家,为了自己独生女儿的终身大事,方财主可谓“倾尽所有”、“一掷千金”。方财主嫁女儿可真是豪气万丈,人家准备嫁妆大不了是一车、一屋,方财主那可是“一路”的嫁妆啊。可这一路的嫁妆,送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当时约定,只要嫁妆送到了,那就用三眼枪放信号,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没曾想到这婆家人这时候跟老方家开了不深不浅的一个玩笑,他们把放三眼枪的人灌醉,没有了鸣枪作信号,方财主家可不得一直往外送嫁妆嘛,嫁妆不够,最后是开仓来凑,把稻谷挑出来,把粮食挑出来,也要把这面子满足掉。此时,布与谷已从沐尘村一直排到小隐庄村口的桥头。后来,故事渐渐传开,人们便称小隐庄为布谷桥头。

旧时,布谷桥头是通灵鹫山古道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行人,不管挑着箬帽、篷盖等山货到城里的,还是从城里挑着大米到山里的,还有去灵鹫山做佛事的,更多的是砍柴大军,通过布谷桥都要在两株樟树下歇歇脚,避避太阳和雨水。城里人若到灵鹫山关溪大靠(考)山青峒峰过布谷桥头再西行必经坦溪上、下坦村,若到灵鹫山的灵鹫寺过布谷桥再北行必经沐尘村。

从布谷桥头西行三里路即达下坦村荥阳候夫人墓(省级文物)。荥阳侯郑用和,元延佑年间下坦村人,于延佑五年考中进士,任散骑卫官职。元至正十四年,元顺帝封其为元都漕运正万户,母以子贵,郑用和母亲方氏被封为荥阳侯夫人。荥阳侯夫人死后,元顺帝赠送的天官石人、石马、石牛、石羊、石狗,共五对十尊,下葬于此。这个占地300平方米的荥阳侯夫人墓是浙江省目前所发现的唯一较完整的元代墓葬。


荥阳候夫人墓(省级文物)

荥阳候夫人墓与邵氏读书台(市级文物)相距200米,遥遥相望。

下坦村水口东西两则有古樟树三株,枫香两株,被当地人视作保护神和生命线,早些年,四周没有建房。

在一株最为粗壮的古樟树旁,矗立着一幢三层楼高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古樟枝蔓遮蔽其上,四周环境清幽。就是邵氏读书台又叫魁星台。该楼台是衢州仅存的木质结构三层楼台,高18米,占地面积90平方米。


衢州仅存的木质结构三层楼台

邵氏读书台初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主人为一唐僧人,法号完贞,出家前俗名邵庆元。初建时用石头垒成,时称“磵jiàn 户”(唐制户籍分类,“磵户”即僧户之意,不负担纳税义务)。 完贞和尚白天在对面龟山岩洞中修行,洞口亲书“水帘洞”三字。因洞中潮湿昏暗,晚上便在“ 磵户”诵经,亦称“诵经台”。

南宋,郑氏族人郑若所作《登邵家岗读书台遗址》一文:“唐·元和中(公元813年),邵庆源七子皆高第。兄弟有《奎壁联辉集》行于世。雄文博论,为世所称。国朝后犹有显者,迨今子孙奚落无存,惟所居村犹谓之邵家村岗。谓之邵家村岗,岗上有读书遗址,即七子藏修之地。予因追想,甚盛而壮观焉。则古砌崩颓,凄成荒径。独台畔老梅数株,寒开,寂寞呜呼!当时科第文章,名动朝野。而今安哉?见物伤时,不能不为之慨。因成一绝以吊之:‘追游邵氏读书台,奎壁文章尽草莱。独见遗岗梅几树,萧条无语带愁开。’”。

下坦民国二十八年《坦源郑氏宗谱》也有明确记载:“唐邵氏读书台在村东南一里梅花埂”。

根据郑永禧主编的民国《衢县志》记载及其他文献资料,邵氏读书台在唐后期就已毁。

现存邵氏读书台,是民国九年,由里人助自修理过的三层砖木结构读书台,四周加女墙。里人称之为“魁星楼”,意为文曲星聚会的地方。魁星台里塑像有文曲星,村里人叫挑魁星,魁星点状元,还有菩萨、孙悟空等,里面还有一只很大的缸,村里人叫五花缸,放那个蛮长的字画的。

民国时期筑建的村落安全寮望台,类同现存邵氏读书台建筑国内许多较大的村落都有,用于向村民报火警、兵灾兼报时辰。一个明显的问题,在全国众多的寮望台,为什么下坦这座寮望台独称“魁星楼”文曲星聚会的地方!?

现如今,村中大部分人都姓郑,为纪念原主人,又尊称“魁星楼”为邵氏读书台。

唐·元和中时,关溪流域的坦溪有邵氏居住,这是确定无疑的。现如今,村中大部分人都姓郑,始祖郑夔宋时居衢城峥嵘山(府山),北宋皇佑间进士(1049-1053 ),累官至两浙转运副使,孝宗时(1163-1189)迁居坦溪。从始祖郑夔起,坦溪共有五位进士,其他四位是:

郑廷宪(郑夔之孙),字志刚,号素斋。宣和六年进士(1124 ),晚年任衢州司法参军。在参军任内,以德用法,任德布乡里。后人誉之为“崇德世家”,坦溪的《郑氏宗谱》又称《崇德里郑氏宗谱》。

郑若,字于理,号鹤屿。南宋绍熙元年(1190 )进士。性孤傲,不仕,一生热心著述,著有《春秋麟笔心断》、《鹤屿诗集》等共二十多卷。四库存目有载,时人称之为“郑书笥”。郑尚德,郑若之子,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其父《鹤屿诗集》即由其收集整理而成,任舒城(安徽中部)尹,后改卢州(安徽合肥)教授,又升临淮县(安徽北部)令,因政绩卓著,升福建邵武军通判,仍领学事,宝祐二年(1254年)任直秘阁转运判官,四年夏授以宝章阁直学士,出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十月,任松江知府,有民谣:“松江得一郑,鸡犬皆安靖,郑主松江府,村市无豺虎”,传送一时,尚德终于任。

郑用和,字彦礼,号九翠,元延佑五年(1318 )进士,累官至海道都漕运万户、太平路总管等职,封荥阳侯,位居一品。

此外,坦溪名人有南宋郑道。晚年自号碧川居士,崇尚佛道。世人称之为“梅岩精舍郡人。著有《碧川濯缨录》、《梅岩精舍诗选》等书,为朱熹所赏识。朱熹在衢州讲学时,曾访问过坦溪“ 磵户”(读书台)。并赋怀古一绝云:新安源可寻,精舍树可古。持些岁寒心,幽香满磵户。

重修“ 磵户”(读书台)应该是郑若所作《登邵家岗读书台遗址》一文的时间之后。

南宋邵熙年间(1147年-1200年),又有一和尚,法名禅定,继承唐僧完贞衣钵,在此诵经修行。禅定和尚和当地进士郑若交善。由此可推定,邵氏读书台在唐后期毁坏后,一直到崇德里郑氏为禅定和尚诵经修行“安家”之需才复建。禅定和尚圆寂后,“磵户”诵经台成为崇德里人的读书台。为纪念唐僧完贞业绩,崇德里人称之为“邵氏读书台”。

郑若《鹤屿诗集》中有首《水濂洞》诗,记载当年坦溪九龙山后龟山水濂洞内景况。诗云: 峭壁*崖透碧泉,淋漓飞瀑自溅溅; 垂帘细织鲛绡密,滴溜多成珠箔园;夜色玉绳钩皎月,晨曦银缕锁轻烟,水帘仙子今何在,空占当年一洞天。今人再到坦溪九龙山后龟山已找不到水濂洞,龟山唯有一帘灵泉水可寻,而坦溪村东的“邵氏读书台”依然香火如重重烟树浩浩云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关溪坦溪邵氏读书台与青峒书院的再考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