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理论简史——第四章17世纪的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的中心正从佛罗伦萨和罗马转向巴黎,巴黎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巴黎美术学院)诞生。然而意大利作为艺术新思潮的源泉的地位并没改变。

专程李兴与规则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贝洛里与普桑,理想的美与理性的情感

一,贝洛里《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记》

他的艺术理论核心是理念。通过理念,艺术家可以在他们作品中重新获得完美。

艺术作品既以自然为之本质为基础,又超越个体的自然,它是在完美的自然形象和无暇的自然形体中的具体的创造物。

美不从自然而来,它产生于观念的范畴。在他看来,自然主义艺术家心中毫无美的准则,是自己习惯于丑陋与偏差。以模特为师,卑微的模仿。

他反对自然主义并不意味着抛弃自然,他相信理念应该是对以自然为基础事物的完美的认知。因此他反对手法主义。

他所信仰的理想主义的特征在于绝对完美。艺术家技艺有助于绝对完美的获得,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高贵的画家和雕塑家,以神为榜样。他们模仿心中的美,通过艺术改造自然。

贝洛里确认了艺术与美的对等关系。艺术作品的任务在于显现美或者宣告美。

二,普桑

绘画不过是对人类动作的模仿,恰当的说,人类动作是唯一值得被模仿的动作。尽管其他事物可以作为附带之物而被模仿。这段话里包含着普桑的重要创见,即绘画与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躯体的形式也被用于表达心灵的各种感情以及使思想变得可见。

绘画的唯一目的是愉悦。

绘画所带来的愉悦必然是符合道德和理性的。理性是普桑艺术构成之核心。普桑相信美学判断的理性前提,认为仅仅依靠感观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他对理性的讨论具有综合性。更多着眼于整个画面,而不是透视比例的细节。他留下的文字中,理性有时也等同于单纯。他把单纯作为绘画的最高审美价值。单纯所关注的不仅是画面效果,还有绘画的内容。

艺术家并不是通过直觉去描绘他的对象的情感,他必须掌握规则。以规则为媒介去认识情感。不同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表情,动作和姿态。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明晰的语言能够带来审美愉悦。

第二节 学院:理论与规则

一,法国学院理论家,费力比安,尚布雷

费力比安《对话》,个性艺术史写作的尝试,把描述,叙事与分析,批评相结合的模式,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史写作。尤其是他那种关注绘画对观看者的影响的做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史,他关注的并非“史”本身,其实着眼于当代艺术,希望艺术家能够学习古代前辈大师而进步。

尚布雷,他把量化的数学原则用于批评的五个类目:创造,比例,色彩,表现和构图。推崇集合的和简约的原则。他把批评家的角色定位于艺术家与公众的调节者。

二,学院缔造者,夏尔勒布伦

第三节,古今之争及其对艺术理论的影响。

在勒布伦的带领下,经过长期理论沉淀,一系列的艺术理论以“规则”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对僵化规则的怀疑实际上被卷入17世纪最后25年“古今之争”的浪潮中。古今之争因自然科学的兴起而展开,对古今各领域的理论做详细考证。其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素描与色彩”之争。更重要的把“趣味”这一概念推到争论的浪尖上。导致这么一种看法——所有依赖数学知识和知识积累的学科,现代人优于古代人;而所有依赖于个人天才和批评家趣味的学科,古人和今人的相对成就无法明确判别,因此易于引起争论。由此“趣味”成了艺术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

一,趣味

高贵趣味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高贵的趣味与贝洛里和普桑提倡的理想有着合乎逻辑的联系,理想与现实相对,前者具有超然的普遍性和无名性,后者则是特殊的和个别的。古典艺术引起完美和五名性。成为理想的最佳体系。相反显示出民族个性的民族趣味——尼德兰、威尼斯趣味——就永远不可能变得高贵。

简洁单纯是高贵的趣味的另一个标志。要求艺术家一方面要远离民族区委,另一方面也要去除或隐藏自己的古怪个性。正是后面这一点,古典主义理论家认为拉斐尔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更优秀。

巴黎学院成为了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17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作者意识到美与艺术的非理性维度。美具有主观性和偏向性,美的看法的形成也具有偶然性。我们的趣味往往取决于风俗习惯以及别人的态度。

二,素描与色彩之争

高贵的趣味意味着理性。说的具体一些,是对精巧完美的素描或构图的欣赏。

素描色彩之中旷日持久,暗藏两个抽象问题。第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赋予图绘色彩新的独立地位,使绘画与科学拉开距离。第二,古代与现代的关系。高贵的趣味,理性,素描线条等古典主义代名词。对色彩的推崇是现代的旗帜。

崇古派和厚近派之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美术理论简史——第四章17世纪的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