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与能2018-12-06

接了三个陌生电话,都是要报个性化培训的。

说实在的,名额虽多,但都是为我们自家老师预留的,毕竟到年底了,得帮他们凑够学分,否则后果很严重。

三位老师都如实说了自己的难题,就是学分不够,这个项目正合适,强烈要求报名。不同的是,两位是先打来电话确认,一位是转了一圈,把所有的手续都办齐了,包括领导们签字,再打来电话告知我。我一视同仁,先感谢其支持,再如实相告:本次是专为我们自家老师量身打造的项目,请他们关注我们后面安排云云。

话说到这份上,那两位老师见力争不上,虽很遗憾,但表示能理解,并对我们家老师表示了羡慕,也就罢了。难的是那位己签完字的老师,都带哭腔了:”这可怎么办呢?早就关注这个项目了,这个点了,己经没有合适的了,领导还签了字~~。”我只能深表同情。普通老师能争取下来外出参训,己是很不容易了,但实在爱莫能助,因为她还未在平台报名。最后,她来了一句:”那你们应当注明啊!”我回应她:”我们跟平台说过的。”然后再安慰了一句,就客气地挂断了电话。

这个电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要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常常自己并没有决定权。这时,如果不去关注客观环境,只是按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去准备,可能就会落得如这位办完手续却捞不着参训的老师的窘境。她如果把与我的电话前移,应该还是有很多选择的机会的。可是她没有这样做,最终的埋怨也无济于事。

相当然办事不靠谱。我们想办好,我们也努力了,但能不能成,还要看客观环境是否允许。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与能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