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宝藏》看中国制造

图/来源网络

文/亦染心田

01

放假第一天,抽了一下午时间将未看完的《国家宝藏》给追完,心中的那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从前也曾走进博物馆,跟着文物旁的提示牌及耳中的讲解机去探寻文物背后的魅力,但始终看不出什么所以然,除了抑制不住的惊叹与钦佩,别的怕是没什么了。

但自从看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才惊觉国宝不再是记忆中那冷冰冰、距离感十足的形象,而是活的、有温度的、承载着一段段值得去铭记与传承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前世故事的演绎,一段段与之息息相关的今生故事的讲述,9大博物馆,27件国宝重器不再遥不可及。

在《国家宝藏》中就有这么三件中国制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一是以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为代表的长沙窑,二是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三是宁波万工轿。

虽形态各异,所属朝代也不尽相同,但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匠人们的超高工艺和非凡智慧,即使放在制造工艺发达的现代,也未必能与之媲美。



02

1998年,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人沉船“黑石号”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附近被打捞起,船上被发现六万七千余件中国瓷器,其中长沙窑就有五万六千余件,上面的纹饰皆是参照了阿拉伯人最喜爱的图案,并附有商业广告语,我们可以自豪的推测“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定制产品”。

不同于以往素净单调的瓷器形象,长沙窑凭借烧制铜红釉、模印贴花、釉下彩绘等工艺的创造与发展,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成为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和商业广告语的外销瓷

创造了陶瓷史上多个第一的长沙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产至日本、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伊朗、土库曼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埃及和苏丹等十几个国家,足矣彰显盛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之繁荣,长沙窑备受世界各国人民青睐之盛况。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长沙窑,大唐造,大唐造,长沙窑。”物美价廉的长沙窑薄利多销,远赴盛名,既展现出盛唐时期工匠们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匠人之心,又走出了一条属于它独有的创新之路。

这也是当代中国制造需要继承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03

不同于数量繁多的长沙窑,现存于世的缂丝作品相当稀有,集大成者的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就是其一,它代表着缂丝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

“空有男儿志,却为女儿身”的朱克柔凭借一枚朱刚印,一幅幅无可比拟的缂丝作品,成为南宋时期缂丝届的顶尖高手,现存上海博物馆的莲塘乳鸭图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其幅式巨大,组织紧密织细,丝缕匀称,层次分明,制作工巧,生意浑成,可谓巧夺天工。

既展现出朱克柔高超的缂丝工艺,也从侧面得以窥见南宋时期社会审美与消费的导向,人们正追求着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

而这样的一件缂丝作品是基本上无法用现代工艺就能轻易复制、仿造的。

据了解,完成一幅缂丝作品需要手、脚、眼协调操作。手要拨、脚要踩,眼睛还要看,工匠常常好几个小时都得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这也难怪有缂丝技艺“易学难精”之说,不仅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还得有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

就连原料的选择上也是精益求益,“一寸缂丝一寸金”可不是说说而已。

在我们为之骄傲自豪时,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现在的传统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慢慢流失,继承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本该成为我们中国制造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意外戛然而止,停滞不前。如果不是《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有一种“织中之圣”叫缂丝。

涨了见识的同时,心中未免有些悲凉。

希望看到更多像号称“当代朱克柔”的缂丝匠人马惠娟及她毅然放弃工作、传承缂丝技艺的儿子一般的传统手工艺人,也希望看到像《洛神赋图》的今生讲述人90后插画设计师叶露盈一样,以新的视角和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04

在27件国宝重器中,有一件年龄最小,却有“世上最豪华轿子”之称的国宝叫做宁波万工轿。

这个名字可取得大有来意,据介绍,制作这样一顶轿子需要耗费一万多个工时。古代工匠们是用“一工”来计算自己一天的工作时间的,“一工”等于“一天”。假设这顶轿子一个人制作的话,那就需要耗费30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最令我动容的倒不是这个轿子本身的工艺有多繁复,制作有多精美,而是蕴藏在它背后的真实故事。万工轿的守护人任重在前世传奇中演绎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民国初期,“聚成号”掌柜朱全来为了打造一顶独属于中国特色的万工轿,不计盈亏,哪怕遇到资金链断裂,也甘愿拿出浑身家当,甚至将店铺股份抵作劳资,也要再三嘱咐工匠们切不可在材料上有所懈怠;哪怕受人威胁,依旧“舍命”相护,他的这份骨气和担当不由得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正如他所说的那句“差什么,都不能差了手艺”,折射出一个爱国商人溶于血液的工匠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依旧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05

正值日本制造风波四起,西铁城手表被爆丑闻之际,有人感叹日本企业勇于道歉之担当,有人将矛头直指中国制造,挖苦、讽刺之声不绝于耳,也有的就事论事,尽显风范。

近年来,中国制造饱受质疑,质量参差不齐引人诟病,仿制、造假现象亦层出不穷,这也难怪不少国人舍近求远,陷入对国外品牌的狂热追求,不惜找代购、海淘,甚至花上比原价高出许多的价格也势必要将心爱之物买到手。

追求质量无可厚非,但一味的只抓着国产商品的缺点不放,去和外国制造的优点相提并论,未免有失偏颇。不如放下偏见,深入市井,深入历史,你会发现,你的短浅正暴露了你的无知,真正的传统手工艺才是中国制造最强有力的底气,而这份底气值得我们传承与壮大。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国家宝藏》看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