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在歌唱

或许你会以为《夜莺》是童话,是美丽的诗行,是优美的散文……如果可以,我想,作家克莉丝汀.汉娜非常愿意选择你所向往的生活去写,而不是战争。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二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的家庭,如何面临突如其来的困境。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平民百姓在战争中沉默抗争的模样:心疼,无奈,生生分离。

主人公是一对小姐妹,姐姐薇安妹妹伊莎贝尔在战争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似乎她们生来就不同的,除了别无选择的父母,她们的性情大相径庭。

她们的父亲罗西诺参与一战,回来后性情大变,脾气暴躁无常,对家人不理不睬,整日酗酒。不久,她们的母亲去世,薇安十四岁,伊莎贝尔只有四岁。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肯担起父职,把她们托付给管家杜马斯太太。自此,姐姐不断寻求亲情的庇护,从原生家庭失去的,她渴望再次拥有。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夏天她跟安托万走到了一起,结婚后父亲把“乡园”交给了她,附赠品就是照顾好伊莎贝尔。

薇安十五岁恋爱,十六岁怀孕,十七岁结婚而后“小产”,缠着她不放的妹妹让她无心挂怀。之后四年内三次失去了“气若游丝”的孩子,好在命运留给了她女儿苏菲。

始终处于焦虑与屈服中的薇安,试图管教总也不肯安静下来的伊莎贝尔,最终失败而告终,七岁时第一次被送进寄宿学校,之后十多年,她不断流连在不同的修女院和学校。逃学,违反校规,开除,扒火车,她的校园生涯结束在“不会用刀叉吃桔子”的闹剧中,而那个时候,二战的战火已经开始蔓延到法国。

不管伊莎贝尔在常人眼中多么不堪、叛逆,但是这个生来与众不同的姑娘始终保持思想独立、关心时政,她的偶像是一战女英雄英国护士艾迪丝.卡维尔。

战争将两个女孩推上了不同的道路,薇安始终渴望依靠:依靠丈夫安托万,依靠妹妹伊莎贝尔,希望她担起一起照顾苏菲的责任。然而投降后的法国人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每天领少得可怜的配给,勉强维持生存。她谁都依靠不上,自己与德国纳粹军官共处一室,小心翼翼的保护女儿。为了保护闺蜜的儿子艾瑞尔,她迈出了保护犹太儿童的第一步,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恐慌、屈辱与折磨,甚至不得不与德国纳粹同床共寝,忍受流言蜚语,用本能的母性保护了19个犹太儿童。就在丈夫回家前两个月,她发现自己怀上了德国纳粹的孩子。

值得吗?不值吗?在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中,一切伦理规则都被重新改写。脆弱的薇安一路跌跌撞撞,勇敢地站立起来。

伊莎贝尔,选择的则是勇敢地奔赴,为了保护反纳粹的飞行员,她以代号“夜莺”,带领他们翻越比利牛斯山,安全送他们归国,重建家园。最初的最初,没人敢相信她,以为她毛躁急进,有勇未必有谋,包括恋人贾约丹。她与恋人的相识偶遇在战争初,逃离巴黎的路上,同仇敌忾的他们心心相惜。贾约丹的共产党员身份,让他心生顾忌,他选择了逃离,后来伊莎贝尔扮起“夜莺”的角色,共同的信仰让他们敞开心扉,共诉衷肠。

“有些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即使是爱情故事,或者说,尤其是爱情故事。”我倒认为,这场恋爱轰轰烈烈,给了残忍的战争抹上一点亮色,让他们的生命紧紧相连,化作坚强的信念,坚持到最后重逢。

“夜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证明女性不是战争旁观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她用双脚踏出一条血路,用女性的细腻鼓舞飞行员,安全护送117名飞行员返回家园。

父亲罗西诺在他失意的外表下,始终是“勇敢无惧的男子”,他深入纳粹内部,帮逃亡者伪造证件,当“夜莺”行踪暴露时,为了保护女儿脱身,他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伊莎贝尔代号“夜莺”,薇安是“夜莺”,罗西诺也是“夜莺”……千千万万无辜的人,善良的人,在生死攸关的节点,站起来,站出来,勇敢地成长起来。

这是我写得最艰难的一篇书评,想要表达的太多:诸如生活琐碎的美好,表象之下有你看不到的真实,命运逼迫我们成长、强大,坚无不摧,爱是永恒的主题,家庭亲情在给予中温暖人心……

最后我只选择了成长这一主题,家庭伦理爱情爱国,都在主题之下了。这也是这本书的最突出的优点——包容涵盖一切。

最后以本书的开头结语:“我们谁都不愿意战争降临我们身边,如果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学到什么,那就是:爱,让我们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样。”

爱,重塑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莺,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