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常说诗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读李颀的这首送别诗没有这种感觉。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

【鉴赏1】

        首句从眼前即景写起,交代时间、人物、事由。时间是清晨,事情是唱离歌,即道离别。人物身份是游子,由此确立了客中送客的主题。

      此时此景交代足,笔墨一宕到了昨天夜里。原来,这位即将远行的游子是昨天夜里专程赶来道别的。这番心意已足深厚,更何况是微霜,说明天气寒凉,而且途中还要渡河。冒着风霜,跋山涉水,只是一夜就匆匆告别。不写送别多么不舍,仅从乘夜赶来短暂相聚话别一事,已经将深情厚谊写足。其下写难堪之情。这种难堪不仅仅是离别带来的,还与前文“游子”相呼应。离别是第一层愁苦,大雁哀鸣声声,更增别情,此不堪者二;北雁南飞,背井离乡,客中送客,此不堪者三;诗人羁游他乡,归途无望,是更不堪者。

        怀此难堪之情,遥想朋友远去的京城,自不免着尽清冷的色彩。一叶知秋,物之凋零最能感受节令变迁,也暗喻京城的世态炎凉,。“寒”“晚”,用色冷寂。诗人笔下的京城给人的印象是极无暖意的。这和诗人自己的身世有关。诗人早年出入京城,结交贵游,希冀用世,倾尽家财,终落魄归去。后折节读书,考取功名,却怀才不遇,最后愤而归隐。诗人早已洞穿繁华京城背后的冷峭和无情。不说寒冷的空气吹落了树叶,使树色变得枯黄,反说是树的凋零催近了寒冷。这是由景生情,“寒”是天气亦是内心的感受。在京城各种纷繁的物象中,作者选取了捣衣砧声,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出征的战士要自备衣物,衣服都是由家中制好寄去,制衣就先要把布料在石砧上用木杵捣后才方便缝制。所以唐诗中写征人,常常会写及捣衣声,如宋之问《明河篇)“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而征人之情亦暗合离情。本句与沈佺期《独不见》之“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同为无理而妙,前者写木叶催寒,后者写砧声催落叶,“催”所带来的迫近感正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末联为诗人情真意切的劝勉之语,劝诫友人要努力而为,不要沉溺于行乐,耽误大好时光。诗人有感而发,也许,他年轻时也是如此意气风发地憧憬京城的繁华,期待平步青云,立身成名……往事早已成空,但仍不断有人怀着同样的梦想前往京城,诗人不禁感慨万端,全诗意境冷峻凄清,惆怅慷慨,具有雅致的唐人风味 。


【鉴赏2】 

       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