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千日读书会之《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知之匪艰,行之维艰。

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堤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

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

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於感应道交矣。

人生所遇善恶诸境,各有宿因。宿世有怨,见即怀嗔。宿世有恩,见即生爱。明理之人,既知一见生嗔,当对治此嗔,偏以慈爱待之,则宿业由现业而消灭矣。

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常持颜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

三业即身口意。四仪即行住坐卧。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省即每日省察三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

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

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之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江河溪涧之水,莫不趣入其中。然一至其中,则同得海名,同成咸味。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光法师文钞》千日读书会之《复高邵麟居士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