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关于“溺爱孩子”,我们误解了什么?

一谈到“溺爱孩子”,所有家长都会如临大敌,仿佛那是个可怕的陷阱,一旦陷进去将永劫不复。所以我想具化一下溺爱让我的产生的恐惧点:

1-会让孩子需求无度,总有他的需求是我们无法满足的,他就会走上歪路。

2-需求无度是个不好的品行,没人会喜欢。

我好像想不到具体的恐惧点了。但是,因为从小就被教育“xxx就是被惯坏了”,而xxx往往都会有“千夫所指”的罪行,所以这个“溺爱孩子”或者“惯坏孩子”简直就是做父母的大敌。

所以,为了不“惯坏孩子”,我们想出了很多很多办法:

比如打压孩子的需求,在有一点点“变坏”的苗头时候就及时掐灭(比如玩某些和“正事”无关的游戏=沉溺其中),比如为了让孩子“独立”不让老人带孩子……

确实,有一部分孩子被训练出来了,他们懂事,听话,家长觉得窃喜。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育儿哪里怪怪的。

我想重点应该是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因为孩子的内在需求不可能是没有边界的或者无法满足的,当孩子内在需求被满足后,他们不会索取更多的。


这么说可能不好理解,举个今晚接孩子看到的例子:

一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在路边玩,她一手抓着栏杆,身体倾斜着悬空玩,一边叫妈妈妈妈,妈妈嘴上很积极的答应着,哎哎哎,但是抱着手机没有看孩子一眼,孩子连续叫了3个循环,妈妈一直哎。然后孩子说,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妈妈纠结了一下,说好吧,然后把手机给了孩子,孩子开始看动画片。

我看到的:

孩子内心:妈妈,你看我厉害吗/我想和你一起玩

妈妈内心:孩子在叫我,我要积极答应

孩子内心:妈妈怎么不夸我呢?妈妈怎么不来和我玩呢?

孩子内心:我想个别的办法吧(用多了就会成习惯),比如我找妈妈看动画片?

妈妈内心:啊,要看动画片?好吧,孩子3岁前的要求应该尽量满足,看吧!

这个妈妈如果“看见”孩子,她就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看动画片,如果按照这个思维发展下去,动画片可能会越来越升级,直到有一天超出家长的能力,然后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惯坏了。是不是很熟悉的画面!(溺爱)


所以,重点来了,我们到底要如何“看见”孩子。

看,又回到了我的痛点,“看见”“觉察”。但是这一次,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那么不自信了。我“看不见”自己,“看不清”老公,但是能“看见”孩子。

我现在有点纠结的是,“看见”孩子这个程度要如何把握?

比如今天一个小困惑,二宝拉臭后洗屁屁,他想玩水,我“看见”他对水非常好奇,想要探索,于是我陪着他玩了一小会儿,每次想抱他离开(因为我正在吃饭,吃了一半),他都因为不愿意离开而挣扎,于是我耐心的和他说,如果你想玩水,我们干脆洗澡吧,于是他稍微放缓了一些挣扎,然后我安排他洗澡,让爷爷带着玩水,他非常开心。

我“看见”他的好奇和探索,于是我停下来陪他一小会儿,但是他觉得不满足,于是我干脆完全放开让他玩。

那么,如果条件不允许这种探索,我应该如何操作呢?

哎呀,好神奇哎,在我写的瞬间,答案自己就出来了,而且有两种答案:

第一种:

1.1 假设我看见了他的内在需求,并不是想玩水,而是好奇想探索(水)

1.2 如果有条件探索,放手并且陪他一起探索

1.3 如果没条件,先认可他,觉得水很好玩很神奇想要和水做朋友一起玩,但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我们暂时不能玩,下次(或者约定一个时间)再来玩

1.3.1 孩子八成是不愿意的,但是就算哭闹也要带走

1.3.2 万一孩子破天荒的同意了,皆大欢喜

1.4 在约定的时间和孩子玩水

第二种:

假设我“看见的”探索水其实并不是孩子更底层的需求:从玩水-好奇探索水-再到就是好奇想探索,那么处理方法又不太一样了:

这样的话,其实好奇的对象并不是水本身,而是探索这个行为,这时候只是给他一个全新的探索对象,比如一串钥匙或者一个其他的他觉得新鲜的东西。这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种下意识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


第一种和第二张方法,除了看见的点不同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年龄:

如果是第一种方法,类似于在给孩子树立规矩和边界(因为什么原因所以不能此时此刻此地玩水),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所谓的“规矩”的意识;第二种办法,则适用于更低龄的宝宝,这时候“探索”就是他们唯一重要的事情,探索的对象并不唯一,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好奇的;而规矩是什么?他们不懂也不听。

这就又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孩子的发育里程碑!

如果搞不清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比如:让新生儿延时满足,给2岁的孩子定规矩强迫他们遵守,给3岁的孩子上奥数……

哎,不说了,在这个知识点上几乎空白,继续听儿童心理学的课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2 关于“溺爱孩子”,我们误解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