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清新语推荐
推荐语:不生病不知道健康的可贵,病房里考验着人性。老人到了晚年应该丢掉固执,时刻保重自己的身体,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这篇文章写出了病房的悲欢,紧扣事实,编辑精读并推荐。
在病房,每天看到有人出院,有人住进来。我和父亲所在的大病房,刚住进来时算上父亲只有3位,现在已经增加到6位。
老姚是位大车司机,54岁,跑长途。老家石家庄正定,常年跑山西线,已经变成了山西口音。
老姚性格开朗,没事开几句玩笑,爽朗的笑声在病房回荡,冲散了病房的沉闷气氛。
老姚有两个女儿,都已成家。老姚一米七的个头,体重80KG,血压高压180,低压110。
在医院住了十多天,血压还是没能降下来。老姚坐不住了,坚持要求出院。
我们劝老姚,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血压又这么高,别跑长途了,太危险。
老姚嘿嘿嘿地笑了:“没事没事,该跑还得跑,在家闲不住。”
我说:“你在市里跑跑车不行吗?一个月挣个三五千,又没啥大压力,何必拿命换钱。”
老姚直拉拉地说:“那可不行,挣习惯了万八千,再挣三五千心里就过不去那个坎儿。”
老姚摸着自己的光头,在屋里踱来踱去,“我还得找大夫,我得出院。”他蹦出一句。
老姚最终出院了,分手前我冲老姚挥挥手,“老姚,以后别来了啊,这里不欢迎你。”
病房里的病友们都笑了,老姚也笑了,“院外见院外见,都早点出院啊。”老姚的身影消失在了病房门口。
老爸的临床,姓董,大我一岁,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典型的三高综合症。
老董上学时学习好,想要考师范当老师。结果考了第13名,一共录取20名。老董心里很坦然,等着录取通知书。结果录取通知书迟迟没有到,考名次30的被录取了,老董落榜了。
“操他个*的!”老董内心在国骂。不过骂人归骂人,日子还得接着过。老董去了建筑工地,一干干了20年。
有一天工友们一块儿喝酒,酒局散了,老董站不起来了。这头也没晕啊,酒喝得也不多,怎么腿使不上劲儿啊,老董心里犯嘀咕,也没往别处想。
工友把他送回了家,媳妇害怕了,赶紧联系医院住院检查,结果原来是脑梗。
老董血糖高已经查出来好几年,医生建议长期用药控制血糖,老董心说“是药三分毒”,又没啥症状总吃药干啥?
前一段他的右手臂总是发麻,他也没当事儿,以为是睡觉时压迫导致的,其实是脑梗的前期症状。
这次住院住了14天,老董也办理了出院。临走前我把行李帮他送到了医院门口,挥手告别。
比我们来得早的两个病号,都出院了。我们从新病号,熬成了老病号。老病号出院了两个,新病号来了五个。
病号的陪护人,有的是老伴,有的是子女。而病人之所以住院,大部分是由于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导致病发。
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由于个人知识结构及认知问题,对疾病并不能做到科学认识,有的血糖高到20,还在信奉“该吃吃,该喝喝,该死不得活”的执拗理念。
当我的父亲这次疾病没有爆发前,我们说什么他是不听的,无论是我的母亲的话,还是子女的话,总是置若罔闻。所以身边的亲人既纠结又无奈。
而在住院陪床期间,发现类似的老人又何其多。
一位1958年出生的叔叔,血糖值23,没事可乐来一口。和他说血糖这么高需要忌口,他大大咧咧地说:“人不能怕死,啥事儿都听大夫的,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那活着还有啥意思。”
他的女儿在一边怼他:“谁怕死啊?你以为就你不怕死啊?我们都还不怕死呢,就怕你死也死不了个痛快,活也活不了个舒坦。你在那儿哼哼呀呀受罪,陪护你的人跟着受累,一折腾好多年,那才憋屈慌哩!”
这次住院,父亲好像有了些变化,也许出院后他能轻轻松松生活?还是依然一切如前?说不清楚。起码住院期间好像懂了些不该过度劳作的道理。
最大的幸运,是住院及时父亲依然能正常行走活动,没有瘫痪在床。但溶栓过程中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我,心都吊吊着,七上八下,担心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堵塞或者出血。如果一旦发生,就是瘫痪或者失去性命的结局。
人生总有一些事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命运如同一片秋天的树叶,脱离了枝干,随风摇曳,不知最后会落到哪里。
人生难得是通透,活得明白。我感慨身边大大小小的病号,何时能活得通透?究竟是钱为我们造福?还是我们为钱奔命?
面对命运,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只能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