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一Day76

《述而篇》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内心想要仁的那一刻,仁就来了。”

孔子说求仁,那么按照仁的标准去做事就成功了。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向善的状态。当某个人在某一刻心念一起,突然想做一个好人的时候,那一刻就是仁。

孔夫子说“仁”,老子说“道”,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共同的特点是,既难也不难。

樊登老师说,这个世界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是既难也不难的,就是合适与坚持。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①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会私心偏袒人,难道孔子这位君子也会偏袒人吗?昭公娶了一个吴国人做夫人,和他一样姓姬,他却将她改名换姓,叫她吴孟子。他也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一有错,就必定有人会告诉我。”

孔子明知道自己国君的行为不合乎礼,但仍然回答“知礼”,对外维护领导/上级的形象,这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被别人嘲笑时,孔子没有抱怨自己两难的境地,而是表现出了“闻过则喜”的谦逊态度。孔子的境界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推荐书籍:《孔子传》《责任病毒》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一Day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