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的梦想与现实

仁政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实行仁政?然后去推行仁政呢?且看孟子的做法

孟子说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亦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面意思是,尧舜禹这样的君主,不以仁政,也是不会使天下太平的!会少人多有没这句话实际上是想表达,治理天下要用仁政,如果不用,则不能算真正的平治天下。有仁政必有仁德,那么仁德与仁政是什么关系?仁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战国这种乱世时代,每个国家的国君都可能顾不上德。肯定无法在自己的内心方面发展,但是仁政肯定是有的,在“政”上面,每个国家的国君肯定都会去实施!所以在政治上面,他们肯定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这仁政看着很好,但是在推行他的时候,孟子会遭遇怎样的困难呢?从时代角度分析,这是一个乱世。没有多少人会顾得上去推行仁政,大家只想去互相抢地盘,实行霸道。根本不可能顾得上去对内统治!

孟子在魏国梁惠王手下当官,梁惠王曾经与孟子有这样一番对话,梁惠王先说:“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回答道:“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孟子感觉梁惠王上道了,继续问:“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梁惠王回答道:“无以异也。”孟子又问:“庖有肥肉,就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是孟子拿人兽之分举了一个关于仁政例子。那在孟子看来,“仁政”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为民父母,说明是想要知道仁政之之根本,应该用仁推出理法,那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可能会的原因是,这个时候,梁惠王发现了自己国家统治的并不好,想要去改变,所以他也可能会去使用改变的方法来治国,也就是使用仁政来治国;可能不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是一个乱世,谁不想统一天下呢?哪怕再小的国家都有着很想统一天下的理想,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正常的,所以梁惠王可能还会继续实行霸道,在当时那个时代很难不去实行霸政!所以这两种可能都是有的,但是最有可能的就是不会!毕竟在那个时代,统一其他国家才是优先之选,只有统一了国家,才能够开始真正的对内发展!

在孟子看来,王和民的关系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有何相似之处呢?父母和王,分别在子女和民的眼里,是榜样的存在,是要有着良好习惯的,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讲的其实就是,父母怎么样教育,孩子就会怎么样!所以王和父母,都是去教化,都要对着他们的子民和孩子去教化!要用仁去教化,才能够使天下都以仁政为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政的梦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