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美好,解读儿时童话!

读一本书,我的目的向来不单纯。因为我总习惯于翻开它之前了解它的内容倾向。往前看我所看的书内容涉面虽然广,但是却总是想每本书都能教育到我。

图片发自App

儿时看书心思就简单多了,它吸引我的常常是离奇的故事情节。

比如说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还有中国的神话故事。

它们有个共同点,其中很多是以动物为原型的故事,像中国的《西游记》里的几位主角也对应着不同的动物。那时候的我虽然小可是也知道人和动物是没办法交流的,但是故事里却可以,所以这些故事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

《解读童话》里提到,所谓的童话事实上都是动物的故事。虽然是动物,同时也是拟人的生命体。

我感谢那时在父母,老师的建议下读了这些有趣的故事。它不紧丰富了我的童年,有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也是在这些故事中学会的。我想如果他们想培养我人生正确的三观时,只是枯燥严肃的跟我说这些大道理我一定听不进去。

图片发自App

故事里“这些角色都是动物形体的人类”,“承载了人类心灵因子的投射”,塑造了个体不同的人格。

现在读童话的时候少之又少,但是拿起这本《解读童话》像是又从另一个角度,一个成人的角度在看童话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冯.法兰兹,1935年开始从象征的角度对童话进行研究。长达9年,学习分析心理学之后她又以荣格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童话。并发表了许多解读童话相关的著作。

我身边的朋友认为童话被定为儿童读物是美好又带有梦幻色彩的。以心理学和学派的专业理论角度来解读它会不会太理性严肃了。而且它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究竟有没有研究的必要?

事实上是非常必要的!它被流传于人口之间,被出版成文本,阅读量之大,这种存在就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且从很早以前就有那么多学者探究它并为此写了那么多著作,绝不是没有意义的。

像《解读童话》里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童话的视角是很有意思的。冯.法兰玆以荣格四大意识的心理功能(直觉、思考、感觉、情感),让解读的内容丰富多彩,不流于片面或是偏颇。让解读童话不那么生冷。

在书中“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并示范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并鼓励读者自行解读,挖掘童话更深的意义。

童话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因为其能量的指向面不一样!

如阴影问题后续发展的美化。刚开始着墨较多的阴影面是会被后续的发展美化的。当故事的经纬线被联结,整体母题在童话中呈现出来时,它的危难困苦,不仅是理所当然。甚至完美结局也不是最重要的,它使主角的经历充满故事性,也放大了主角的光环!

《解读童话》里还提到童话、神话二者的关系。

并认为“神话是与民族国家相关的”。这点我觉得没有人会反驳,中国文化色彩重。想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那些神话故事可以说在其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了。四大名著中《西游记》自不必说了,即使是《红楼梦》也是有些神话的色彩的。

它被整合到国家与民族意识认知中,并在很久前产生了一些宗教性的内容。既然涉及到了民族和宗教那就是群体性的了。

从它的起源说起,最早源自民间,原型素材经一些事件或者集合的幻觉侵入生命,成为个体所属神圣而奇特的经历。因为原始社会难以去提保密,一个事件或一个故事如谣言般,被讲述。并且套入即存的东西而被渲染开。

当一个故事被成为传说,流传于群体间。也就涉及到了集体无意识心理方面的内容。它侵入个体经历,创造了新的故事核心。也让即存的素材得以延续生命。

阅读这本书它除了从集体无意识、荣格四大意识心理功能方面来解读童话,也从故事构架、时间与空间、人物与角色、问题与困境、转折与结局、人物数量与角色架构这些写作的文学视角来分析了它。

读完这本书,从“解读”来说我想我还没有很会,甚至没有像作者一样投入很多精力去研究或者说是思考它。但是我想我还是从另一个方面去从新认识了下这位陪伴过我童年的“童话”小伙伴!

童话,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

        《解读童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向美好,解读儿时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