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三章学习笔记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释义:孔老夫子说:“品德不能修养,学问不能讲习,理所当为之事不能做到,不善之处不能改正。这四件事是我所忧虑的!”

引:《朱子语类》讲:“修德是本。为要修德,故讲学、徙义、改过,即修德之目。”这四个事情呢,“修德”是总纲,如何修德呢?必须要做到讲学、徙义、改过这三件事。

一、四忧:

1、修德,就是《大学》里的“明明德”。这个事情是生而为人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德之不修”为孔老夫子第一大忧。

2、夫子的第二忧是“学之不讲”。何谓“学”?《四书解义》:“凡效法圣贤之所为谓之学。” 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容易被忽略。夫子讲的“学”不是随其所遇之学,也不是随其所好之学,是“效法圣贤的言、行、进、止”才称之为“学”。它是一种生命提升之学,是紧紧围绕“修德”展开的“学”。这里的“讲”,也不是简单的言说,是为了更好的“学”而讲。钱穆先生说:“学必讲而后明。”《四书解义》说:“‘学’者,人所当勉,惟讲以明之,则学日至于纯熟矣。”

3、第三忧是“闻义不能徙”。李炳南老先生说:“闻悉奥义,当迁徙之,如义而行”,义讲的是奥义;圣贤的教诲我们听到了,就叫闻;悉是知道。我们听懂了、明白了圣贤奥妙的义理,“当迁徙之”,迁徙就是改变自我,放下自己原有的观念,让圣贤的观念成为自己的观念,这叫迁徙。然后“如义而行”,就是依据圣贤教诲而行。圣贤教我们怎么样去待人处事接物,怎么样生活,我们就不折不扣、听话照做,这就是修德的关键环节。道理懂得很容易,如教而行,就不容易了。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问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个道理三岁儿童也知道啊。”禅师回答:“三岁儿童知道的道理,八十老翁却不一定做到啊!”所以孔子才说“是吾忧也”!

4、“不善不能改”,是第四忧。李炳南老先生说“不善是过,贵能改之。”我们也常听到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难免会有,只要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自然就会在生长环境中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气毛病,连孔子自己也说他不是生而知之,他是学而知之,所以他有过失。还有后一句话“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能改,这是最大的善,没有能超过这个善的,善莫大焉。

二、对比我们的忧:我们所忧的是不一样,我们一般人平时都在忧什么啊?忧衣食、忧房子、车子,忧什么时候升职加薪,忧借出去的钱是不是能讨得回来,忧股票的涨跌,忧孩子的成绩是不是能上去,忧自己的健康容貌。忧的都是身外之物,没有真实意义的忧。我们有几个人会忧虑自己德行上的不足呢?

引:蕅益大师点评本章的时候说:“真实可忧,世人都不知忧,所以毫无真乐。惟圣人念念忧,方得时时乐。”

四忧才是我们真实要去忧的地方,世间人都忧错地方了,所以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圣人呢念念都忧虑在应该忧的地方,所以时时呢都活在真正的快乐之中。

三、思考感悟:

1、那为什么圣人能成圣,我们普通人只是普通人,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圣人能够“明明德”,就是他把自己本来固有的“明德”修养出来了,显现出来了;我们的明德被埋藏了,被掩盖了,就好像钻石上覆盖了厚厚的尘垢,其光芒照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将本来具足的良善的本质挖掘出来、显现出来,让它展现出本有的光辉和美好,这个就是修德,就是《大学》里的“明明德”。这个事情是生而为人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德之不修”为孔老夫子第一大忧。

2、为什么要“讲学”呢?一是教诲,二是躬行实践。在教诲上,孔子坚持“诲人不倦”,传授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躬行上,孔子躬行实践,而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亲身体会。讲学,重在言传身教。学在讲中,则义理愈加明晓,人性得以自觉,思想得以净化,行为得以克制。

兰若平台提倡一群人共同学习、向内实践、彼此分享、相互切磋,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讲学”啊!

3、南怀瑾先生说:“最可怕的是,听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道理是对的,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呢?因为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闻义不能徙”,知道了不去做,如此因循下去,结果就是蹉跎一生,白白浪费了大好的人生。

4、我们常常会说要去做什么善行,什么善事都是小善,最大的善行就是我们能改过。

五、下手处:

一轮一轮坚持学习《论语》,不止在义理上要“温故而知新”,逐步深入,还要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要去细细体会本章夫子所说的四忧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述而篇第三章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