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性格,也许婴儿时期就已形成

【书目】洞察人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标题】我们的性格,也许婴儿时期就已形成

【字数】812

【正文】

今天将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主题阅读,主要是针对儿童性格形成以及教育。

自从有了娃,教育就成了悬在头上的一顶重帽:将来他会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他能否具备自我生存和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他能否获得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他能否获得幸福?……

与其担忧无法教育好他,不如行动起来好好学习。趁他还小,趁我未老。

养儿方知父母恩,养儿方知责任重。

今天阅读的是第一部分1~3章,总结一句话就是:人类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显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即为获取目标而采用的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自信与否、内向还是外向,都取决于最早期家庭环境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安全感、关注和爱。

这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很多我们潜意识的想法和做法,其实都来自于早期,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

我自己也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因为从小家里没有老人,父母又非常忙,我常常都是一个人被锁在家。一觉醒来发现身边一个人都没有,黑乎乎的,恐惧、无助、极度没有安全感。有很多时候哭破了嗓子也没有人理,失望、冷漠、悲观,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我,应对世界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逃避。

因为在那样的无助情况之下我的社会反馈机制出现了问题,没有反馈,我要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和关爱,让自己更舒服,就是不去面对,尽可能逃避。并且拒绝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给自己竖起高高的防御网,用逃避社交来缓解被抛弃感,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对爱失望,爱无力。

不相信自己会幸福,幸福无力。

不懂求助,自我价值感极低。

往后发展就变成:

凡事逃避(寻求安全感)

讨好型人格(极度渴望认可和爱)

完美主义(做到最好才值得被爱)

悲观沉重(人间不值得)

所幸的是我学会了剖析自己,给自己疗愈,才渐渐在挣扎中找回自信和爱,与这个世界和解。

那么,回到主题,我是否能够让我的孩子不经历这些挣扎疗愈,一开始就获得自信,获得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的方式呢?

答案是肯定的。

看着身边熟睡的小宝宝,我很庆幸。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给他正确的引导,让他快乐的长大,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性格,也许婴儿时期就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