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学院”

被社会认定为“正统”的学院,我不能说这个引号有什么负面情绪在里面。但我的能力总感觉是达不到它的要求的。“民间”倒像是属于我现在的层次。从我的角度看,学院虽然经千锤百炼,且系统科学,但高层也存在形式、官僚、无作为等现象,当然这是我不知实际情况妄加猜测的。问题重点还是在于我的思考和“正统”之间的区别何在?

知识从识别、概括、定义、量化、定性、加入逻辑、创造新知,再从底层知识重复上述过程,这样广度和深度就逐渐扩大起来。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区别在于量,当然也影响着质,以一人之力顶万人之基,以前不容易,现在更是渺茫,何况我知道自己连个别都比不了。“正统”的知识量都是读书来的,其中他们思考的量肯定也不小,读思量比在别处谈过,何种恰当的比例能更好地出新知。现在学院有多专业只能亲自去了解才知道,但又引出一个问题,如果我的思想包在学院范围外了,即了解到它有多专业,我可能已是专业的了。

另一个区别在于学习方法,接受知识的内化过程。我总觉得别人都很会学习,笔记很工整详细,自学时也能划重点,把知识摘抄总结到本上。我是个几乎不记笔记,即使记也没有什么功效的懒惰的人,只想靠脑子记,却又记不住多少。别人学习内化后由1、2、3能得出4、5甚至6。我内化后从小时候还算正常地比别人“聪明”地先得到4、5甚至6,但后来就进入混沌,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量变过后得到了思想结构的进化,然后继续胡思乱想。别人学东西持久,更应是有效率,同样坐一天,有些人刷刷地写着,我一回过神儿来,又过了一小时。思维模式,思想结构,都影响着知识的接收,快慢、深浅、长短都在于如何内化到脑的,这其中就有最短路径问题,又快又深时间又长的接收效果就是预期最好的路径。先不说能否兼得,即使有这样的路径,在每个人脑中的形态应该也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与“正统学院派”的区别三,功利问题,学历、工作、逃避工作,这些都是在校生希望深造的绝大多数理由。抛开这类人,好像没人了。这其中有个问题已经有人提过了,从小开始的学习一直是连贯的,直到学业结束,但又有很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又开始回学校深造,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终身学习并不应是社会要求,而是个人需求。真是对知识渴望的有多少人,这样的人对知识的探求不应是“规矩”的,即学院划分的系别也许并不能满足求学需要,反之一些课程可能显得有些多余。学校把课程安排得很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多数没有自觉性,我就深有体会,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什么有了“功利”之心。

再来小谈一下教育和学校建设,思想品德和哲学范畴为主的教育是学生学习之本,这是人类社会和知识架构决定的,但又不能明确教授出去,通过日常的学习和交往,让学生们自觉地发现和体会到隐藏在背后的两大架构。但又要小心不要让学生有宿命论的想法。之前想过隐藏学科的架构,这种架构基于各学科的发展历史,甚至是知识总体发展的历史,即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人类知识发展的过程。

首先这样的架构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科学家们仔细认真地总结和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修正可能的错误和扩充新的知识与逻辑。在实行以这样的隐藏架构教学的初期,我们应该会积累大量的数据来归纳或推演人类发展,验证和总结人类发展的必然性和多重性——知识随发展必然会被总结,历史演绎的重复也许会有多种不同的发展过程,知识的得出先后也会有多重网状线路——以至于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我们目前的发展和将来的方向。

然后说说这样的教育可能的不良后果。。。



最后再来说说这样教育的好处。

1、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

2、人们思考活跃度提升;

3、人们的追求更多样化且其本质方向是好的;

4、人们有了认识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

5、人类会加快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

(隐藏6、高级意识可能会健壮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