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贵贱之分

低估值投资方法想要成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

第一,市场犯错了;第二,市场会纠正这个错误——而这比你想象的难多了。

首先,市场长期而言很少犯错;

其次,就算犯错,你也无法证明;

再次,就算你能证明,市场有可能就是迟迟不纠正;

最后,就算纠正了,可能你早就放弃了。

本系列的上一篇《什么样的企业可以长期保持高估值?》,我说的是高估值公司的投资机会。有人评论:“高估值一旦逻辑被证伪,杀估值是很厉害的”。

这句话不错,但高估值之所以长期保持高估值,正是因为它的逻辑从未被证伪,也很难被证伪,所以不容易被杀估值。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的一句话:短期而言,市场是投票机,长期而言,市场是称重机。

也就是说,长期而言,股价必然是有效的。一个持续五年的高估值公司,其杀估值的概率仍然低于一般公司,就算真的杀估值,损失其实都差不多。

就像10层楼摔下来当然比2层楼摔下来危险,但人家躺在10楼房间的床上,你站在2楼阳台的晾衣架上,你说谁危险?

当然,低估值策略难是难了一点,但确实也更可能赚大钱,前提是要区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低估?哪些只是看上去估值低?

2,银行的低估值之谜

总体上,低估值的行业有两类,一类是低增长低估值,比如钢铁、煤炭、有色、航运等周期性行业,大部分人对此都没有什么异议,参与者都知道,自己就是博一个周期反转,也能做到轻仓参与、控制风险、愿赌服输;

但另一类仍有成长性的行业,其低PE历来就有争议,最典型的就是银行、房地产和建筑施工等行业。

有一部讲银行的日剧《半泽直树》,痛斥银行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吸血鬼,听上去很解气,但银行的生意还真就得这么做,因为这是一门风险极高的生意。

企业的效益好,银行的收益就是贷款利息,企业的效益一旦变差,银行的损失就是贷款本金。这种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导致银行的资产(即贷款)质量只要相差一个点,利润就至少有10%的水分。

但问题在于,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哪怕企业已经不行了,在开头几年,银行还是能持续收到利息,利润表上“形势一片大好”。部分银行明知贷款收不回来,但为了掩盖问题,总有各种借新还旧的方法,导致银行有多少隐藏的坏账,谁也不知道。

银行最有迷惑性的是ROE看上去不错,优秀的银行的ROE也能到15%,但用杜邦分析法一分拆,你会发现它的权益乘数是12倍。

所以更大的问题在于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模式,几乎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率都是93%左右,只要你的真正坏账超过10%,你就是实质性破产了。

打个比方,你和师兄一起上山学炒股,学成后,师父给你们每人100万去比赛,你用了1倍的杠杆,买了200万股票,他疯狂加了12倍杠杆,买了1200万股票,结果一年下来你俩同样赚了15万。

你觉得你们俩的赚钱能力差不多吗?可以给同样的估值吗?

ROE不是万能的,有好ROE和坏ROE之分,过高的权益乘数就是坏ROE,配不上高估值。

为了掩盖高风险生意的本质,银行总是把钱花在气派的办公楼、面料高档的工作服和强调“稳健、真诚、致远”的广告词上,再加上国企的身份,以至于很多投资者真的以为这是一个稳健的生意。

20年前,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整体破产过一次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坏账,再用特别国债注资,才起死回升,但银行的治理结构一直没有变,跟政府的依附关系也没有变,难保不会20年后再死一次。

那有人说,现在银行的估值已经很低了,应该合理了吧?

前面说过,资产(即贷款)质量只要相差一个点,利润就至少有10%的水分,再加上12倍的权益乘数,净资产的真实价值至少相差一倍,而A股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跟大量的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质量相差何至一个点?

由于招商的1.4~1.7倍的PB跟国外优秀银行差不多,如果我们认为是合理的,那么,四大行顶多给0.7倍,大部分城商行农商行,能给0.3倍就差不多了,资产质量再差一点的,根本就应该退市了。

在我看来,银行的估值,四大行差不多,剩下的,高的低估了,低的高估了。

3,房地产和建筑企业的低估值

理解了银行的低PE后,房地产企业就好理解了。

万科的权益乘数用了9.48倍杠杆,保利属于相对保守的地产商,也有7倍,而之所以万科的估值反而更高,是因为万科的物业规模与行业地位更高,收入多元化做得更好,而这些业务与杠杆无关,并且高速增长,理应得到高估值。

建筑类企业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国建筑的权益乘数同样是7.5倍的杠杆(有部分房地产业务),交建、铁建、中铁也有5倍杠杆,更糟糕的是,建筑类企业的净利润率远低于房地产企业,再加上巨额的应收款,很差的现金流,风险也很高。

另外,建筑类企业同样有资产不透明的情况,还有部分央企的一部分海外业务在信用比较差的亚非拉地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低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