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集中练习、间隔练习与穿插练习,孰优孰劣,一试便知

6年级毕业测试成绩揭晓了,小江所教班的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只获得了村校排名的第3名,把一直稳坐的第1名拱手让给了其他村校。

小江百思不得其解:平时测试六年级所学内容的时候,班上的孩子都蛮不错的,怎么一到毕业测试,成绩就不行了呢?

才参加工作3年的小江,去年9月接手了还差一个月就退休的王老师的六(1)班。

王老师的班级每个学期的期末测试,成绩都挺不错,在村级学校里排名第一。小江接到这个班,心里挺高兴的,毕竟成绩好的班,教起来轻松了不少。

为什么原本成绩很不错的班级,会在毕业测试时,成绩会跌下来呢?小江想破头脑也找不出原因来。

为什么小江接手后的六(1)班的语文成绩,会跌得这么厉害呢?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在《认知天性》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集中练习和间隔练习

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令人耐人寻味,也许能解释小江的困惑。

实验人员挑选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这些医生被安排参加有关显微手术的4节小课,内容是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都由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构成。

有一半的医生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4节课。正常的在职培训,通常就是这种安排方式。

另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4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

在培训结束一个月后,研究人员测验了实验对象。无论在哪个评估环节,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以及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活鼠主动脉搏动情况,那些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其表现都要超越另一组集中培训的医生。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集中练习,只是快速频繁的练习,这种练习方式,只会产生短期性记忆。

而持久记忆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经历其他巩固过程。巩固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图片来自网络

小江没有上过毕业班,她平时只关注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可是,毕业测试的范围可是一至六年级的内容。她的班败就败在那古诗文的理解上了。那是四年级时学过的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写出作者、词语解释、诗句补充、诗句表达的情感。题目并不难,但可惜很多学生已经忘记这些内容了。

为什么学生明明学过的古诗,又都忘了呢?谁不知道,我们平时学习,采用的就是集中练习法。这种填鸭式的记忆方法,应付当时所学时的考试还有用,时间过去了两年,还有几个孩子记得呢?

如果小江能听从老教师的建议,一上六年级,就时不时地复习一下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及名人名言,就不至于在最后时刻落败了。

那么,间隔多长时间才最好呢?

作者认为,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遗忘就对了。这个遗忘不能太多,如果我们忘掉太多的东西才开始练习,那样检索会变成对资料的重新学习。另外,睡眠在巩固记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之间,至少间隔一天,这是不错的做法。

二、集中练习与穿插练习

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人员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少见的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及半椎体,然后让他们写练习题。他们把学生分为了两组,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分类,先解4道计算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计算椭球球体体积的题,以此类推。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组学生解同样的练习题,但是这些题目是混合的,即穿插安排的,而不是将同一类型的题放在一起。

实验结果显示,按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其平均正确率为89%。 而做混合类型题目的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只有60%.

实验继续进行。一周后,再进行了一次最终结果的测验。这一次测试的结果实现了反转:练习同一题型的学生,他们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平均正确率为63%。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集中练习同一种题型,短期效果明显,而穿插练习不同题型,长期效果更明显。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辨识问题间的差异。

现在想想自己在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总爱把各类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各种句型的练习,练了一堆又一堆,当天测试的效果不错,时间久一点,又全忘了。我以后是不是也该用一用这种神奇的穿插学习呢?毕竟试卷上的题目也是各种题目混杂在一起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看来,无论是练习知识还是技能,都应当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因为这种方式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似,才能真正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

《认知天性》一书告诉我,改变学习方式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不好。而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下来,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天性》:集中练习、间隔练习与穿插练习,孰优孰劣,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