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乡愁中的牧神 ——莒南天佛景区小游记

本人发表文字全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以为是阴天,谁知到达景区时,这天已然是完整无憾饱满得不能再饱满的晴天,已是晌午时分,太阳当头照下来,发出钻石般耀眼的光芒,令人不敢直视。云罗张在特别洁净的蓝虚蓝无之上,白的惹眼。从天佛景区南门缓缓步入景区,巍峨的门厅正面上书“天佛风景名胜区”,目光上移见那红瓦雕梁,高高的屋脊上伏有二龙戏珠,两边门柱上各有一个相匹配的二层亭阁,红瓦覆盖,挑檐欲飞,颇有古意。从侧门入得景区内,正面一堵红墙亦有二龙居上,墙面书有天佛吉祥图字样,仔细观之,浮雕式的图画应是整个景区内大致的景点,绘以观音神兽,祥云环绕,荷花亭亭,拱桥晓月。红墙前摆着几盆修剪得颇有风姿的松柏,为这里增添了几分鲜活的生命力。刚顺着右手一边的缓坡向莲花山上行去,耳中听得琴瑟咿咿呀呀,快板噼啪作响,紧接着一腔浑厚的京剧唱腔在风中扩散开来,随风扶摇直上在整个山林上空缭绕,又像是当头盖下来一样响彻耳畔。原来是八卦神龙阵景点处扩音器里传来的京剧。看那山脚岩石上的碑文,这八卦阵由诸葛亮所创,那空中传来的京剧唱腔莫非是《空城计》唱段?因山门紧闭,未再踏入。

       步入一边的狭窄石板路,路两边青草萋萋,有星星点点的雏菊散落其中,偶有粉蝶翩翩,交相追逐。一个拐弯,来路已不见,四周皆被深深草木包围,已然入了山林。前有石板路指引,两侧树荫蔽道,阳光斑驳而下,山风拂来凉从背生。只听那高枝上的蝉儿,发出电波一样震颤的声音,必是那领头的蝉儿先引领以高亢的音域,四处其他的蝉便和鸣起来,霎时蝉鸣一波盖过一波传去远处,不一时声音渐息,才觉静寂刚生,不料又是一波更加响亮的蝉鸣,此起彼伏,四山的蝉声噪成一片。愈是阳光炽热,蝉鸣愈是热烈。愈是蝉鸣声声,山林愈是静谧,只有山风撼动树叶的声音和偶尔一声鸟鸣。

       一路上松柏挺立,树木掩映,土壤里积着千叶万叶已腐的,将腐的,干脆欲裂的落叶,厚厚的一层,我们向着更深的山林行进,向着更热的夏季前行。因为疫情过了大半年足不出户与世隔绝的生活后,这样的出游平添了更深刻的喜悦,我们仿佛是为去找那久久未见的牧神而来。入得这不大不小的山林,尘世的一切都被远远抛却到山林之外了,这里只有阳光,山风,蝉嘶阵阵,草木深深,树影重重叠叠覆在我们上面,蔽住更高远的蓝穹。不见城嚣,恍若隔世,大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惬意。

       忽闻高处有女子放歌,细听唱的是“沂蒙山小调”,真是兴之所至,歌以抒怀的随性之举,一众人等都被感染,不由感叹起来。

        正当感觉石级愈加陡峭,酷热难耐,背上汗水汩汩而出时,一个峰回路转眼前一片开阔,已经来到了山顶,山边栗子繁茂挂满枝头,路旁灌木丛生。眼前一块岩石,若天外来客般矗立于此,上书天柱石。与曹雪芹笔下上书万言有补天之材的石头相比,自然是比不得,但我想那姿态定是不输的。放眼望去,刚才隐去的高楼大厦,田间房舍,一股脑儿像从山林这个大口袋里倒出来的一样,全都铺开在眼前了,阡陌纵横,一片苍翠。除了那些青色的高楼,阳光下,红顶白墙的屋舍格外亮眼,格外的聚集,全镶嵌在莲花山四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站在峰顶向下望,那些红瓦白墙的屋舍显得低矮局促,仿佛紧贴着地面。阳光炽烈,远处一层层的山恋像是被阳光融化了般缥缈的很不真实,一层雾气腾腾的热浪笼罩着山头,山的那边还是山,山势起伏连绵无穷尽。

       向东望去一条大道从山脚下依附着山脉蜿蜒起伏直通向远处,路面上飞驰着承载现代化文明的各色车辆。风从东来盈满衣袖,顿觉暑气全消。

      随着山势继续拾级前行,未几时便望见了观音阁。观音阁高耸于此莲花山最高峰,环观音阁四面围栏缓步独行,一众湖光山色,巍巍苍穹,尽收眼底,见那山桃树上熟烂的桃子掉落一地,亦无人捡拾,随它化作春泥而去。观音阁共有三层,红瓦雕粱,翔云粉饰。入的阁中,只见观音慈眉善面魏然站立,两旁各有一位侍者,均居高临下,令人生出满腔的敬畏之心,香烟缭绕充鼻久久不散。当地人多来求子求福,香火绵绵。

      因为天气炎热,未多久留便原路返回,移步观佛台。观佛台在莲花山脚下西南方向,我还未踏入观佛台前的广场,一声浑圆清亮的钟声传入耳中,本来爬山复下山弄的神情有些疲惫,听得此钟声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昏沉沉的脑袋顿时清醒过来,急急寻钟声来处,原来是先到的同伴在用一根碗口粗壮的圆木撞击吉祥钟,每敲击一下,那钟声在观佛台四周缭缭环绕不绝于耳,大有三日绕梁挥之不去之感。观佛台两侧十八罗汉林立,柳树成荫,上有猛烈的蝉声欢唱,湖水荡漾,柳条轻拂水面,燕子低飞。

     观佛台三层四角,扶手围栏之上皆铸以含苞待放的莲花,经过游人的摩挲显得光滑铮亮。刚站上观佛台,西北方向迎面的山体赫然一尊仰卧大佛,延绵起伏的山体是他的躯干,五官清晰可见,眉色浓密,翘鼻阔嘴,眼含光华。风景区的宣传语这样描述天佛:“此佛地颌方圆,狮鼻微翘,笑口常开,慈眉善目,五官清晰,四肢分明,神态安详,蕴涵玄妙,大有呼之欲出之感。”细看此天然大佛,其姿若上观天象,下庇苍生,依山而卧,黛山为眉,群林为裳。再看,居然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出两尊天然大佛,都是一样的栩栩如生,浑然天成,仿佛他目光流转中开始诵起普度众生的梵音来,观者无不称奇,赞叹造化之神秀,真可谓世界奇观!

        顺着观佛台下南边的林荫小道走来,印入眼帘的是一方大大的荷塘,向西北方向铺展不见尽头,向东南望去,穿拱桥而过。这大大的荷塘像是浸润在一大块翠绿的画布上,稠密处碧叶相连不见池水,荷花稀少处绿藻铺满池面,像铺了一层毛茸茸的地毯。只是此时盛开的荷花稀少,只露着荷尖含苞待放的荷花像隐身一样藏在大大的荷叶间,并不起眼,无荷叶相衬的莲蓬独独擎着一支支立在绿波里。见这累累莲蓬让我想起辛弃疾那句“最是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久居都市,哪里去寻这一派田园风情,那般闲情野趣?偶见那荷叶之上擎着一大朵半开半闭的荷花,红颜红妆鲜少的荷塘多少显得绿肥红瘦。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自传里讲,因她生于荷月,故小名为荷。荷月即农历六月。她常以荷自喻,用古诗词书写了自己坎坷的一生。她在十六岁时写的《咏莲》中有“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之句,在她六十四岁时写下“因思叶叶生时,有多少田田,绰约临水。犹存翠盖,…”等句,她一生为命运裹挟漂泊海外,到了翠盖犹存之时,仍不忘孜孜不倦地为传承中国古典诗词而努力。即使这一方荷塘全都褪去红妆,只剩那翠盖犹存的连天碧叶,一任清风拂来,犹在风中自在高洁。我正给一朵绽开的荷花拍照时,听得同伴惊呼:“一只小野鸭!”待我看时一只黑灰色稚羽未脱的小野鸭正蹚过一大片被厚厚绿藻覆盖的水面,它在发亮的绿藻之上闪着稚嫩的小翅膀,连爬带啄地站上一片荷叶,摇摇晃晃穿梭于碧叶之间,不一会已经登上了远处的一方土堤,方觉安全似的信步走远了。

       每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都给人仿佛回到童年时光的温柔感触。从莲花湖归来,已是正午时分,我们一行人寻找牧神之旅也告一段落,牧神终是难寻!

       现代都市的人们对山林和田野越来越患起了乡愁,仿佛走入山林和田野,那里便是自己的故乡和归宿。我们应该在忙碌的空闲里多亲近山林,田野,远离城嚣,让耳朵享受青蛙跳水的清音,四山骤起的蝉嘶,感受山风徐来的清凉,那必定连仲夏夜的梦也格外的清奇。

莒南天佛景区 天然大佛
莒南天佛景区 莲花湖 
莒南天佛景区 莲花山天柱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乡愁中的牧神 ——莒南天佛景区小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