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十五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

——读郑桂华   剑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及教学建议》有感

近年来,语文学科素养是大家普通关注的一个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这篇访谈录中,郑桂华教授厘清了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区别,阐述了“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并结合具体课例讲述如何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给读者以启发和引领。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人文学科,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直以来,大家都深知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都偏向了应试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试教育见效快。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自身配套设施及教学资源薄弱,和别人比素质,自然不占优势,比成绩却可能有机会胜出,因此这些地方的教育更偏重应试。就笔者自身的经历来看,农村学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始终不是很理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仍亟待提升。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呢?

首先是灵活使用教材。语文教师自身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某些线索,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好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安排在第五单元,笔者上学期执教这一课时就没有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而是在紫藤盛开的时候,应景而动,把这一课提前上。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来学习课文,由于有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远远好于以往。由学生的习作反馈来看,较好达成了“学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一教学目标。

其次是要优化教学设计。郑教授认为在学习任务设计上,整合式的学习任务要比一些零碎的练习题更接近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多动一番心思。如《老王》一课教学,要紧扣“熟读精思,把握重点句、段,理解深层意蕴”的单元阅读重点,结合课后“思考探究”来精心设计主问题,不必面面俱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引导学生感受美好人性,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三是要整合教学资源。语文素养中的语感积累,一定要靠长年累月的交流、阅读以及表达,才能慢慢见出成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增量阅读。如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阅读茨威格其他的传记作品《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等,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紫藤萝瀑布》可以跟《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结合在一起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到宗璞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郑教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关键,也是整个课程标准内在逻辑的一个中心,也是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一线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组织优化,赋予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以一定的“真实性”,努力与学生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同时也要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走出课堂参与社会调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第十五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