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村记·丁村的老宅子

      山西的大院出名,去过王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庄园等等,要是这些大院凑在一起肯定好玩。山西有这样的地方,丁村就是一个。这个村子集中了很多老宅院,当然,和那些出名的大院比,丁村的院子小了好几号。

      丁村在晋南的襄汾县,在县城南8里外的汾河东岸。以前,村里人大都姓丁,经商致富后,纷纷在故乡修建起这些高大富丽的宅院。




      丁村出名,是因为有  “丁村人”。

      “丁村人”是距今10万年的智人,属于旧石器时代。1954年和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汾县丁村附近发现了人类牙齿和头顶骨残片。从那时直到2004年,当地陆续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出土大量石器,早的距今20万年,晚的距今2.6万年。“丁村人”的发现曾轰动世界,因为它填补了从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之间的时间空白。

一个人的公交车

      那天下午,在襄汾县城坐6路公交去丁村。公交半小时一趟,间隔时间有点长,但一路上就我一个乘客,相当于专车,也不错。

      丁村有古人类“丁村人”博物馆和丁村古民居建筑群,二者门票合一,30元,60岁以上半价。

丁村古人类博物馆

      走进村子,一幢幢明清老民宅院落鳞次栉比,居然有33座,占据了大半个村子。院子大小不一,每个院子都是缩小版的乔家大院。细看,多数建筑上还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这些名字和建筑同样不朽。

      资料上说,丁村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原有布局。民宅建筑群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部分,北院多为明代建筑,其他多是清代的,最早的一座老宅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跨度300多年。



      这些民宅大多沿袭汉唐以来的四合院布局,有的分前后两院甚至多院。明代院落门楼多设在庭院东南角,门内有影壁。清代建筑都是高墙大脊,宏伟庄重。每个院落的侧面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偏门,既是这个院子的出口,又是进入下一个院落的入口,院院相连。丁村整个古民居建筑群规划整齐,横平竖直。






始建于元代的三义庙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观音堂。前堂在上世纪60年代拆除,现仅存后殿。

      注重装饰是山西民宅的特点,丁村民宅也如此。装饰体现在建筑的几乎所有地方,而且木雕、石雕、砖雕齐全,尤其是木雕,在斗拱、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在。







      丁村民居如此悠久,却保存得很好,堪称奇迹。

      丁村地处汾河河谷,丘陵纵贯,当年很是闭塞,因此也较少兵灾匪祸。

      丁氏家族很反对拆房重建。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家人,除了北屋正房(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等作用)由全家人共有外,东西各四间厢房,被老父亲分给了两个儿子来继承。为了防止儿孙们拆房重建,老人的绝招就是“对角分房”——把东厢房南面两间和西厢房北面两间分给一个儿子,再把东厢房北面两间与西厢房南面两间分给另一个儿子,使两个儿子的房产联结为一体,一损俱损,谁也不能轻言拆房。后来村里丁氏各门大都采用这个办法,从而保护了院落建筑的完整性。


俯瞰丁村古民居建筑群(图片来自网络)

      近代,汾河水运衰落,随之,丁村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也因此,为我们保留了一座文化殿堂。

      房子还结实就不能拆。当下那些大拆大建而牟利之人,对比丁村的先人,应该汗颜。

      午后的阳光洒在这些古宅上,或明或暗。在迷宫似的老宅院里穿行,通道狭长幽深,时而传来一阵狗吠,偶尔有人影穿梭,静得有些瘆。

    丁村的老院子供游客参观的也就三分之一,因为有的还住着村民,有的大门紧闭,村民说:“房主人一家要么迁居城市了,要么就是外出务工了。”

      因为常年无人居住,有些房屋已经破败,蒿草长得老高。看来,要保护这些老房子,全靠房主出钱维修肯定不现实,还要有政府资助才行。




      漫步丁村,看这些老宅院的坚守,很感动。但时代完全不同了,经济、社会、亲情、伦理……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老宅院的坚守尤为可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村记·丁村的老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