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第二十八天

图片发自App

今日开始学习“”对待篇”。所谓对待,即有了美,就有相对的丑;有了善,就有了相对的不善;有了这个名,就有了相对的名,如:有无、难易、美丑、善恶、是非、高矮、上下、前后,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这种哲思,起个名,叫做:对待(对待的哲思很重要)。那这种一对一对的概念是如何出现的呢?这是天下人在生活之中自然发现的。如小朋友上学了,在幼儿园还处于懵懂期,到了小学、中学就逐渐开始有了一种认识,用眼睛、用耳朵,还用心灵,去对周围的人物进行判断比较。比如:看同性,个子高矮、胖瘦;看异性,好看难看;看学习,有聪明有笨;看人品,有善良有坏蛋。这都是人多扎堆之后自然呈现的不同,他的内心就自然出现这样的一对一对的比较判断。那么,这种判断需要吗?太需要了。比如距离的判断、速度的判断:跳高、跳远。这个沟我能不能跳的的过去?过红绿灯,马上要变成红灯了,我还来得及不?犹如小马过河,要有形势判断,否则可能就性命攸关,所以必须有。

今天学习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本章讲,万物都有他的对待的物,如: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高与下、长与短,等等。正因为万物对待而千差万别,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超越对待,德化百姓。

【正文】

天下: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直译】

天下人

都知道什么才算得上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道什么才算得上善,这就有了不善

有无相待而互生

难易相待而互成

长短相待而互形

高下相待而互盈

音声相待而互和

前后相待而互随

所以圣人

做的是无为的事情

行的是不言的教诲

任凭万物自由发展而不干涉

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做了事情而不以此为凭恃

功成了而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不自居有功

所以他的功劳不会失去

【我所悟】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即对立的统一。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对待。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声和音一样吗?音在全文出现几次?声与音是有区别的。声是外物作用下发出的声响;音是自己发音器官发出的音,另《说文》中,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音”在全文共出现3次:一是本章“音声相合”;二是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三是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

4、对待双方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

对立的统一。

5、思考这一章的有无,和第一章的有无,是否一致?如何相生?有区别,第一章主要讲有无的定义和两者的边界:徼。所以第二章在前面铺垫了两对对待之后,开始讲有无相生,提示这个徼,就是有无相生的机制、界面。这里的相生,就是相互依存。

6、字的解释:

①行:实行;②随:跟随。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学习第二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