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心理探索: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凭什么做不到?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你为啥学不会?为啥分数这么低?你为啥总贪玩?你为啥不听话?”

从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和我们这样说,经常被拿去和别的孩子比较,上学时,比成绩;毕业时,比证书;工作时,比收入;一路被比着长大,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成了一生的宿敌。


而长大后,身为父母,竟然发现自己也会不经意的出现这种习惯,去比较,去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去拿这种对比性话语说给自己的孩子听。


前些时日,领姑娘去了水世界玩。

冲浪池里的水拍打在她的脸上,她产生了畏惧感,怎么也不肯再下水,喊着要回家,不玩了。

这时候的岸边沙滩上,只有姑娘自己在那哭哭啼啼,不肯下水,我就很无奈的说:“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可以下去玩,还有比你小的呢,你为什么不行?”

劝说的效果不大,等过后回想起来,我这种下意识的比较,其实是不正确的,我自己觉得下水很容易,然后拿自己孩子不擅长的去和别的爱玩水的孩子比较,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又很难去特别留意到这个点,就会产生下意识的比较。


我想,姑娘也讨厌极了别人家的孩子,像我经常就她吃饭的问题说她,她有时会撒娇不肯自己吃,让大人喂,以及磨蹭,边玩边吃,边看动画边吃的坏习惯。

我就会说:“别的小朋友都自己吃饭,不用大人喂”。

这样的比较,时间久了,要么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要么产生抵触心理,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就是很难去留意和控制好不比较。


其实,由于成长经历和家庭因素的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认知能力、学习技能、生活体验都不相同,因此不要与其他孩子比,聪明的家长是和孩子的过去比,只要有进步,不分大小,都是一种值得表扬的成长。



某日,带姑娘在淘气堡玩耍,临近天黑时,看见了这样的一幕。

一位妈妈在劝说自己的孩子回家,意思太晚了,该回家吃饭,孩子怎么也不肯,演变成大喊大叫,这位母亲可能觉得很难堪打了孩子屁股两下,并大声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到点了都回家吃饭,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孩子边哭边说:“那你看看别人家的爸爸妈妈,都陪着一起玩,你们在家就玩手机,也不陪我玩玩具。”

那一刻,感觉空气凝固了,我想这个妈妈心里有些什么正在挣扎破碎着。


我们忙着拿孩子去相互比较,身为大人,我们是否经得起孩子反过来拿我们去比较呢。

与其看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先看一下别人家的家长。



成年人的世界也有很多不公平的比较:

你看看人家找的老公多有钱;你看看人家媳妇多漂亮;你看看人家开的车多好;你看看人家婆婆对儿媳妇的态度;你看看人家现在都当经理了;你看看人家经常出国玩。


朋友小庆的老婆是个刀子嘴,为此俩人没少吵架,她老婆抱怨最多的就是,你看看人家老公如何如何。然后小庆就会不耐烦的回敬:人家老公好你找去啊。然后两个人的情绪就炸开了锅。殊不知,你老公也有别人家老公没有的优点。



这让我想起了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依靠智慧,最后赢得了比赛。

这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性格特点,总被别人拿自己的不足去对比别人的长处,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像田忌赛马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所以,在自己能留意到,静心思考的时候,不要进行不合理的比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大人、孩子都是如此,自尊心不应该被错误的比较,一次次伤害践踏,当然了,反过来说,会被经常拿去和大多数别人比较的,都是自身存在的不足,也要时刻激励自己进步才好,要不别人家的永远都是最无法战胜的。


当我们再去羡慕别人时,先反思一下自己,还有比较的是什么,从多方面考虑,也许,我们都是其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长大了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新的父母,然后继续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循环往复,一辈又一辈,成为了另类的中国式教育,焦虑、困惑、愤慨就这样一代代的蔓延了下去。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这一主题,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呢?

欢迎留言,相互学习交流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心理探索: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凭什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