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传说大明王朝建立以后,一次,马皇后送刘伯温一梨两枣,劝他早早离开朝廷这是非之地。

这又是一个用民间故事的方式来琢磨皇帝家的事情,就好像两个老农在地头猜测皇帝家每天都吃好吃的,天天烙饼卷鸡蛋一样。

关键是马皇后劝刘伯温早早离的主意,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刘伯温告老还乡,回到青田老家。

没过多久就因为胡惟庸告他想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风水宝地,老朱没说啥,刘伯温心生惶恐,赶紧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待到病重,才被朱元璋派人送回到老家去世。

所以马皇后这枣和梨是白买了。

马皇后以贤明著称,真的会拆自己老公的台,赶走自己老公心腹大臣吗。

马皇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以朱元璋的最大利益为基础的,所以有些事她只是微谏一下朱元璋,而不是拆台。

有人赞扬马皇后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观音。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皇后不是无脑的劝他要兄友弟谦,而是和他站到了同一阵线,对犹豫的士兵们发表鼓动性演讲。

大明建国以后,马皇后保护了很多人。他保护的这些人是朱元璋震怒时想要杀掉,但是杀掉了对老朱有害无益,

比方说和州参军郭景祥,老朱听说郭景祥的儿子,拿着槊和他老爹叫板,很生气想杀了他儿子替郭景祥出气。马皇后劝他说郭景祥就一个儿子,你杀了他老郭家就绝后了。

您听风就是雨,万一传话的那人说的是谣言呢。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理儿,也就作罢了,后来一查,果然是谣言。

这是小事,但是马皇后一言,让郭景祥一家免遭灭门之祸,也让朱元璋免落嗜杀之名,虽然后来他还是稳稳的占据了这个标签。

当年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是请了一套人的,具体来说是四个人,这些人包括刘伯温在内号称浙东四先生。

这四个人是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

四人中叶琛死于元军手中,章溢,洪武二年去世。送梨这事儿马皇后干没干过,存疑,但是马皇后真的救过浙东四先生中的宋濂。

宋濂是当时大儒,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主持编撰了《元史》,还是朱元璋的文字大秘。

孙中山那句著名的“驱除鞑掳,恢复中华”就是化用自宋濂帮朱元璋撰写的《天讨元北伐檄文》,原话是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宋濂之于朱元璋,类似于陈布雷之于常凯申。

明朝建立,宋濂年老,向朱元璋辞职回家养老,由于他只是单纯的文人,没有参与过多的政治派系斗争,养老之路,不像刘伯温那样坎坷。

后来他孙子宋慎卷入到胡惟庸的谋反案中,在家养老的宋濂被牵连,朱元璋想要杀了,包括宋濂在内所有宋家人,马皇后劝他说: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但是朱元璋不听啊,坚持要杀。

马皇后很生气,吃饭的时候给朱元璋上了一桌的萝卜缨子白菜帮子,酒也没有。

朱元璋很纳闷:您这是喂兔子呢?

马皇后说:我这是为宋先生做福事。

朱元璋沉默片刻后,下旨赦免宋濂的死刑,把他发配到茂州吃火锅去。

朱元璋对毫州和自己一起起家的老兄弟们下手狠狠辣,但是对刘伯温好像比较温情。

胡惟庸状告刘伯温在家里找龙穴来当自己的墓地,有不臣之心,老朱可啥也没说,没有责难他刘伯温。

刘伯温心里不踏实,朱元璋啥人他太清楚了,他自己跑到京城,自愿呆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让他放心的。

后来刘伯温病重,有传说胡惟庸给他送了虎狼之药,送了刘伯温的性命。

洪武13年。涂节状告胡惟庸谋反,其中一条罪状就是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并说:

广洋宜知其状。

朱元璋是找来汪广洋询问,汪广洋却说:

无有。

有人猜刘伯温是被毒死,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干的。

这就太小看老朱了。

朱元璋杀人一向杀的光明磊落,即使像李善长,胡惟庸这种能量巨大的宰相,或者蓝玉这种手握兵权的大将,他都是说杀就杀,说剥皮就剥皮。

杀一个毫无跟脚的刘伯温,何必用下毒这种偷偷摸摸的手段?

完全不是老朱的行事风格,所以我宁愿相信刘伯温和朱元璋真的善始善终了。

毕竟能和老朱善始善终的大臣真的没有几个。

====================

文:薛白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