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经营玉器和兰州拉面的故事

如果纵观全国你会发现无论是玉石出产地还是销售地,经营玉器的80%的人都操着河南口音。那为什么不是玉石出产地或者当地人在经营玉器,而是以外来河南人为主呢?我给你讲讲“兰州拉面”的故事你大概就明白了。

兰州拉面很出名,在全国各地都有兰州拉面店,你一定认为兰州拉面嘛一定都是兰州人开的,错,你所看到的90%以上的兰州拉面店都是青海人开的。

青海有一个叫化隆的贫困县,全县30万人, 有12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做拉面生意。他们是怎么做起来的呢?是因为在1989年化隆的一个当地人听说南方的穆斯林吃不到清真餐,于是就跑到福建厦门开了一家拉面馆,以展示拉面技术的方式吸引顾客,结果挣到了第一桶金5万元钱。后来化隆人看到拉面能挣钱,就纷纷师傅带徒弟,亲戚介绍亲戚,并且政府也参与进来,提供无息贷款和政府推荐书支持当地人到全国各地去开拉面馆,就这样青海化隆人开的拉面馆就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虽然都是做拉面,但因为在当时兰州拉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而化隆这个贫困县不为人所知,所以化隆人就都用了兰州拉面这个招牌,因此,我们在全国各地看到的拉面馆其实都是青海人开的。

那这跟河南人卖玉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关系是他们到全国各地去做生意的原理是一样的。

河南只所以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石销售基地,首先跟他是历朝古都分不开,玉石的盛行和传播离不开王室,作为诸多朝代的政治中心,河南成为了玉文化的发源地,从考古发掘的古墓里出土的玉器就可以证明河南在古代的时候就有玉器制作作坊和早期的玉石制作匠人。

玉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人的推销。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村里就有走村串户收古董的人,我们村里就有一位伯伯靠到河南各地收买古董再倒卖到大城市赚钱,这种把玉器倒卖出去的方式带领了一大批人,同时也带动了河南仿古玉器在当时的蓬勃发展,不少人因此走了出去。

后来的大家就应该能明白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链条。有文化背景还要有会做的人,有了做的人还要有传播出去的人,一个产业有了向上发展的苗头政府就会扶持。比如,我们河南当地政府会建立集中的玉器销售市场统一管理集中售卖、创办扶贫的工艺美术学校让更多人学习玉雕、举办玉雕节扩大对外影响、开展五户联保的贷款业务吸引投资、有发往全国各地玉石专通客车方便运输,这是一个系列的支持,费时间费金钱,不是那个地方说想建立就能建立起来的产业。

除了这些就是从事玉石行业的人对这一行业的态度,就像当初化隆人带领徒弟和亲友走出去一样,河南玉石行业的人也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到各大城市、玉石出产地去制作、加工、销售玉器。就拿我们当初来青海来说,因为青海出产昆仑玉,正好有亲戚在这里做玉,然后我们就跟着来这里做玉卖玉,你带我,我带他,再加上河南青海两地因为玉石原料来回互通,就形成了以河南人经营玉石为主的青海玉市场。2000年前后,在青海格尔木的人都见证了青海玉市的繁荣景象。但是现在青海玉市却在慢慢走向败落,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因素,还有就是青海市场少了河南玉石产业的系统化,光有原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人。

目前全国像青海格尔木这样慢慢消失的玉市不止这一个,现在安徽的玉石商人在河南,青海售卖原石的回族朋友在河南,东北人在河南,新疆人在河南,河南容纳了全国各地经营玉器的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因为人。因为在河南,整个石佛寺镇家家户户都在学玉、做玉、卖玉,玉石就像青海化隆人的拉面,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和产业,你说这个产业会在河南人那里消失吗?

这也是其它地方做玉的人竞争不过河南人的原因,其它地方的玉石经营者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交互相连的玉石雕刻和供货网络,没有如河南人一样将玉石经营祖辈几代的决心,所以在成本上都比不过河南人,这是河南玉器行业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成果,跟终究是什么人没有关系。

所以啊,你看到很多玉石行业里的人在不景气时转行的大多都不是河南人,河南人更准确的说是河南玉雕之乡的石佛寺玉石行业人,是真正会也必须将玉石产业进行到底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南人经营玉器和兰州拉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