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是我喜欢的小品喜剧演员。她性格爽朗,笑容真诚,表演带有一种天生的质朴和机智,她的作品脱离了低级趣味,为大众认可和喜爱。
她在不断拓展自己,这不,春节期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一经上映,就受到诸多喜欢她的影迷的关注和吹捧。
尽管很喜欢她的小品,但是否去观看电影,我还有些犹豫。看过她演得同名的小品,感觉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够波折,情感表现能力不够。应该是受小品舞台的局限,略显的张力不足,让观众很难真切的感受到她对母亲的那种眷恋,和母亲早逝带给她的遗憾。再加上她是第1次担任导演,没有经验,毕竟,有些时侯人要凭情感做事,但有些时候,还是要凭实力说话。
在观望中,没想到预测失败。电影上映以来,票房扶摇直上,不断创新高,观众反响强烈,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和好评。先是她获得了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头衔,后来又成为中国票房排名第二的影片,最后,享受了票房排名第一《战狼2》 的待遇,影片放映时间延长,于是乎,走进影院去感受和体验就成为我的期待。
昨天是上映的第43天,选择了中午的时间段去观影,本以为是稀稀拉拉3~5个人,不曾想,小厅的近20人,已经超过我以往观影的记录了。
电影一开始,我的眼泪就如收不住的的江水,奔泻而出。笑的时候流泪,哭的时候也流泪。提前做了功课,看了不少影评,说这部电影泪点颇多,感人的内容都集中在后半部,刚开始还是笑的,后来就哭的稀里哗啦。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还是有些片面,对于泪点低的人,是要从头哭到尾的。所幸疫情期间的口罩,成为了擦拭眼泪,掩盖情绪最好的道具。
开场还是喜庆的。是贾玲的升学宴,热闹的场景,细节中流露出很多妈妈的遗憾。没有成为厂子里第1个买电视机的人;没能够参加排球比赛,获得转折人生的机会;老公和孩子不如他人孩子的优秀……没有攀比的意味,却承载着人生是否快乐的真实。
贾玲穿越之后,近距离的接触了妈妈,看到了更真实的李焕英。
厂里组织的第1次女子排球赛,遇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干扰和困难,贾玲像一个救火队员,在帮妈妈应急处理,之所以这么热心,这是因为她知道这场排球赛将给妈妈的命运带来转折,她想扭转母亲的命运,从而改变最终的结局。
人的命天注定,即使穿越也无法更改最终的结果。贾玲的目的没有达到,而李焕英在这次排球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毅力,有志向,不服输的母亲形象。
李焕英爱贾玲更多体现在点滴之间。她学会了裁剪和缝补,不管是记忆还是穿越,为贾玲缝补破洞牛仔裤的灯下形象,体现出来母亲的慈爱和内心对孩子的爱,看来贾玲讲故事的水平不低,最平凡的小事中往往孕育着最深沉的情感。
贾玲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眷恋讲述着她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也在刺激着我与妈妈的回忆。看着她与妈妈的故事,何尝不是在回顾我与母亲的故事呢?她的妈妈李焕英的突然离世给她留下太多的遗憾,而我的母亲离世带给我的也是深深的愧疚。对于母亲的留恋,我俩的情感是一致的。
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眨眼而过,我有一种角色互换的错觉,是贾玲在讲她的故事,更好像在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和贾玲之间,是一场深深的“懂得”。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和李焕英一样,也在乎这些,也有过很多类似的遗憾。想去的地方,想接触的新鲜事物,错失的人生机会, 人与人相互比较的弱势,谁没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呢?看到这里,仿佛看到了母亲倔强坚强的样子。
妈妈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她张罗的。大到盖房子,我们姐妹三人的考学和择业,小到我们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每次碰到难事,很少听到她唉声叹气,总是积极的去想办法解决,不等不靠,尽管力量很微薄,但是她也要勇敢的去尝试,她多次评价自己是男人的性格,果决,勇敢。
母亲在我们小的时候为我们做棉袄,织毛衣。当我有了孩子,她还在为我的孩子织毛衣毛裤。至今我还记得,为了编织的好看些,她选了一种很细的毛细,这件浅绿色的毛衣耗费了她不少的时间。当时她还要照顾生病的爸爸,不知道她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
我也一直为母亲离世而内疚自责。母亲离开我已有12年之久了,在她离世后的三年间,我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家中的长女,在我的内心中,妈妈是我努力的动力,对我而言,我做出一些成就,改变生活现状,才是不负她的期待。她的突然离世,我既为自己能量低微,为母亲付出的太少而内疚,更为无法摆脱现状,找不到出口而焦虑。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接受和自我调整,慢慢的平息了这场人生最大的痛苦。
贾玲的妈妈李焕英离开她的时间更长,有近20年时间了,可她仍然生活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之中,贾玲能通过舞台讲述已经表达了足够的孝心,这不知超越常人多少倍,现在她又把故事搬到了荧屏上,可见 ,母亲的突然离世带来的的打击之大。
喜剧大师卓别林擅长以讲故事的形式,给人以启迪。一次,他给朋友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笑话,第一遍的时候,大家哄堂大笑,有的笑出了眼泪,有的笑的上气不接下气;紧接着他又讲了一遍,这一次只有一部分朋友笑了,大家的反响不如上次;再讲第三遍的时候,台下静悄悄的,再没有人笑。随后,他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不能一次又一次的为一个笑话开怀大笑,那么你为何为同样一件伤心的事,一次又一次哭泣呢?”
喜剧大师都在劝导人们,要忘掉烦恼,不要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之中,要面向未来去追求快乐的生活,贾玲为什么走不出失去母亲的痛苦呢?
跟着电影的节奏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整个身心都浸泡在剧情之中,和贾玲一道,回到自以为已经淡化的失去母亲的痛苦之中,回归到更久远的过去,近距离的接触母亲,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明白了贾玲为什么要这么做。
每个的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痛苦,有的痛苦是不可回避的,越是回避,越是淡化,反而无法真正远离痛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对于自身而言也失去了一次机会,一次成长的机会,不断地寻找痛苦的根源,帮助我们发现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唯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脱。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人活着一生,最终是要“求得好死”。人的离世,会给生人留下无尽的痛苦,而让人不愿面对和接受,但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在对失去亲人痛苦的回忆中,缅怀他们,获悉他们的指导和告诫,我们才会珍惜现有的生命和一切, 效仿和学习他们的精神,完善和弥补自己的缺失,更好的领悟生命,这应当是最好的缅怀。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很多同行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没有谁能够陪着你到地老天荒。所以在行进的过程中,带着感恩的心,对待陪我们旅行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相遇本就是感恩,不管是母子缘,姐妹缘,夫妻缘,还是朋友缘。有缘做亲人做朋友,就要彼此包容,彼此珍惜。
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能够帮助我们抚育内心爱的种子。什么都失去,唯有内心的爱不可或缺,爱能够带着我们去寻求更多的幸福。
今天《你好,李焕英》上映44天,票房已达53.6亿,希望能创造中国电影票房最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