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言语理解与表达 5-中心理解题-关联词因果

关联词-因果

核心特征

  1. 结论是重点:在因果关系中,结论通常是文段的中心内容。
  2. 典型格式
    • 因为……所以……
    • 由于……因此……

结论句位置

结论句的位置对解题有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结论句在结尾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也是最容易识别的。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因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

在这个例子中,结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大幅下降"位于句子末尾,是文段的重点。

  1. 结论句在开头/中间
    当结论句在开头或中间时,后面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 进一步解释说明:结论后的内容对前面的结论进行补充或详细阐述。
  • 其他关联关系:结论后可能出现转折、并列等其他关联关系。

注意:当结论句不在末尾时,需要更加仔细地分析整个文段结构,以确定中心内容。

结论标志词

识别结论标志词是快速定位结论的有效方法。常见的结论标志词包括:

  •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故
  • 于是、可见、看来

扩展:因果关系的变体

在实际考试中,因果关系可能以多种形式出现:

  1. 隐含因果:没有明显的因果关联词,但语义上存在因果关系。
  2. 多重因果:一个结果可能由多个原因导致,或一个原因可能引发多个结果。
  3. 链式因果:A导致B,B又导致C,形成因果链。

【例】(2024国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总是相当复杂,很多时候国家机关一时难以查明案件真相。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追诉人员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行刑衔接"不再是单纯的由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的衔接,也可能是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正因为如此,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

这段文字意在:

A. 解释"行刑衔接"中出现多环节衔接的原因

B. 剖析目前"行刑衔接"导致的多重复杂状况

C. 强调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D. 探讨实践中影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因素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意在"一词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文段开篇交代背景,指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复杂,即使案件事实清楚,有的在法律适用层面仍然存在难点,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随后通过"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总结前文强调,“行刑衔接"可能出现"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文段尾句通过"正因为如此"引导结论,即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故文段为分总结构,重在分析"行刑衔接"中出现"多环节的移送"的原因,对应A项。

缩略版:背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总结前文+【正因为如此】结论

选项辨析

A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B项:"多重复杂状况"对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之前的内容,非重点,且"多重复杂状况"并非由"行刑衔接"导致的,强加因果,排除。

C项:缺少文段主题词"行刑衔接",且"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对应"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分析了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复杂情况,并指出这是出现"多环节的移送"的原因,“影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因素"偏离文段主题词"行刑衔接”,概念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提示

本题中因果关联词"正因为如此"出现在文段末尾,需结合前文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来把握文段重点。

真题剖析


【例】空气污染物对大脑造成严重影响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即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气污染物。一旦被吸入体内,它们就能抵达肺部深处,进入血流,并随之进入大脑。细颗粒物直径极小,足够穿越为阻隔大型毒物分子而存在的血脑屏障。若细颗粒物由鼻子吸入,还可以通过鼻腔中的嗅觉神经进入大脑。这些颗粒物可能会激发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脑部疾病,影响认知能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空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进入大脑的危害

B. 空气污染物是造成大脑疾病的罪魁祸首

C. 空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

D. 空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危害人体健康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意在"一词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文段先指出空气污染物对大脑影响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随后介绍了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尾句"这些细颗粒物"指代上文,指出其会激发炎症反应,影响认知能力。故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重在指出细颗粒物进入大脑会带来危害,对应A项。

缩略版:总述+分述+【导致】结论

选项辨析

A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B项:文段关键词为"细颗粒物",而非"空气污染物",排除。

C项:"细颗粒物如何进入大脑"对应尾句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D项:文段强调细颗粒物对"大脑"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概念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提示

本题中因果关联词"导致"出现在文段末尾,需结合前文的"总-分"结构来把握文段重点。


【例】生态修复请求分为生态修复的行为请求和费用请求,前者是为了防止生态环境权益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请求责任人停止污染破坏行为;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无法恢复时,请求责任人进行人工修复。如果责任人不具有修复能力或意愿,可请求责任人承担修复费用。因此,修复行为请求应作为首要诉求,在责任人不能或不愿进行修复时,才能提出修复费用请求。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公益诉讼人却往往将修复费用请求作为首要诉求,但由于诉求和判决的修复费用数额不易确定,责任主体短期内难以承担修复费用,生态修复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应该制定生态修复费用的分级标准

B. 修复费用请求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C. 应根据责任人的能力确定生态修复诉求

D. 生态修复诉讼应当首先提出修复行为请求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意在"一词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文段开篇指出生态修复请求分为"行为请求"与"费用请求"两种,然后围绕"行为请求"进行介绍,并说明"如果责任人不具有修复能力或意愿,可请求责任人承担修复费用"。接着通过结论标志词"因此"对前文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即修复行为请求应排在修复费用请求之前,来作为生态修复的首要诉求。尾句通过阐述将修复费用请求作为首要诉求时很难有效开展工作这一现状,站在反面的角度论证前文观点。故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在强调生态修复的"修复行为请求应作为首要诉求",对应D项。

缩略版:分述+【因此】结论+反面论证

选项辨析

A项:"制定生态修复费用的分级标准"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修复费用请求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对应文段尾句,为反面论证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C项:文段重在强调"生态修复行为请求","责任人的能力"偏离文段重点,排除。

D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提示

本题中因果关联词"因此"出现在文段中间,后文通过反面论证来强调中心观点。


【例】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一些先行指标回落。从国内来看,出现产业转型升级、去杠杆的阶段性阵痛及市场周期震荡的短期效应。这些因素都使我国经济面临近年来少有的复杂局面。不难发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大症结是,在"逆周期"和不利条件下,国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未能有效发挥"下降缓冲"和支撑功能,市场爆发力未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力、创新力和增长力。

这段文字意在分析:

A. 全球经济动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B.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

C. 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D. 释放国内市场活力的重要意义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意在"一词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文段开篇通过"从国际上看"和"从国内来看"并列两方面介绍背景,指出"这些因素"使我国经济面临复杂局面,随后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并通过"一大症结"分析了原因,即"国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后文对市场活力释放不足是如何影响当下经济的进行了解释说明,故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强调国内市场活力释放不足造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应B项。

缩略版:背景+总述+【一大症结】原因分析

选项辨析

A项:"全球经济动荡"对应文段首句,为背景引入的一部分,表述片面且非重点,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C项:"高质量发展"对应文段尾句,为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排除。

D项:“国内市场活力"对应文段原因部分的内容,缺少文段核心话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重要意义"反推文段应为意义好处的论述,与文段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提示

本题中因果关联词"症结"出现在文段中间,需结合前文的背景引入来把握文段重点。


【例】文化是现代制度扎根的内在土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变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一定的现实文化条件。制度的文化功能在于约束人规范人,文化的制度作用在于塑造人教化人。因此,制度建构本身就是蕴涵着某种文化的内在特征,也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文化底蕴

B. 制度的变迁可以衍生出新的文化特质

C. 制度能够影响和改变文化的内在本质

D. 任何制度建构都有其必然的文化根基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主要说明"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文段开篇阐述文化对制度很重要,后分别解释了"制度的文化功能"和"文化的制度作用",最后通过"因此"总结上文强调的制度建构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特征,无法离开文化,即制度建构必须具有相应文化,对应D项。

缩略版:分述+【因此】结论

选项辨析

A项:根据"制度建构本身······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可知,“文化底蕴"表述片面,文段末尾还阐述了"文化背景与文化氛围”,排除。

B项:"衍生出新的文化特质"无中生有,且"制度的变迁"也仅对应前文"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变迁"其中之一,表述片面,排除。

C项:文段"因此"之后强调制度构建缺少不了文化,而非"制度能够影响和改变文化的内在本质",故偏离文段中心,排除。

D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提示

本题中因果关联词"因此"出现在文段末尾,需结合前文的分述内容来把握文段重点。

【例】(2024国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总是相当复杂,很多时候国家机关一时难以查明案件真相。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追诉人员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行刑衔接”不再是单纯的由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的衔接,也可能是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正因为如此,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

这段文字意在:

A. 解释“行刑衔接”中出现多环节衔接的原因

B. 剖析目前“行刑衔接”导致的多重复杂状况

C. 强调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D. 探讨实践中影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因素

题型判定

由题干中“意在”一词可判定此题为中心理解题,需把握文段中心。

详细解答

**[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总是相当复杂,很多时候国家机关一时难以查明案件真相。]第一句交代背景,指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事实复杂。[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追诉人员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可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第二、三句阐述了即使案件事实清楚,有的在法律适用层面仍然存在难点,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行刑衔接”不再是单纯的由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的衔接,也可能是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第四句通过“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指代前文, 指出“行刑衔接”可能出现“由行到刑再到行、由刑到行再到刑”的衔接。[****【**正因为如此】,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 **]**第五句通过“正因为如此” 引导结论,即法律明文规定了“多环节的移送”

综上可知,尾句为文段重点,重在分析“行刑衔接”中出现“多 环节的移送”的原因。

缩略版:引出话题+具体分析+【正因为如此】得出结论

选项辨析

A 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

B 项:“多重复杂状况”对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之前的内容,非重点,且 “多重复杂状况”并非由“行刑衔接”导致的,强加因果,排除。

C 项:缺少文段主题词“行刑衔接”,且“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对应文 段“即使案件事实清楚,如果其性质处于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临界线上,在法 律适用层面仍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难点”,非重点,排除。

D 项:文段分析了从行政执法到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复杂情况,并指出这是出现 “多环节的移送”的原因,“影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因素”偏离文段主题词“行刑 衔接”,概念扩大,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小结】

5. 言语理解与表达 5-中心理解题-关联词因果_第1张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学习全套考公资料及课后练习和专属 DeepSeek豆包智能辅导申论批改面试答疑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测小白到上岸,-,言语理解与表达,行测百日上岸计划,人工智能,经验分享,学习,职场和发展,大数据,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