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机构着手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各类新型风险管理工具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1993年,G30集团首次提出VaR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市场风险的度量;
1994年至1997年,J.P.摩根先后发布Risk Metrics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将VaR的应用范围拓展至信用风险计量领域;
1995年,国际证监会组织首次提出了压力测试的概念,并于1999年进一步明确了压力测试的定义,指出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可能发生的极端风险加以认定并量化。
VaR模型作为重要的金融风险度量工具,已被金融机构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实践中。其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易懂的风险计量标准,即在给定置信水平1-α的情况下,单一资产或资产组合在特定持有期限内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
但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VaR模型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
在黑天鹅频发、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尾部风险管理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应运而生。
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能够基于历史情景或假设情景,度量在显著性水平α下的尾部风险暴露,其突破了VaR模型的局限性,是对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要补充,也成为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内早期发布的压力测试制度的测试对象主要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主体,资管行业的压力测试制度尚不完善。
最早出台的面向资管产品的压力测试制度是基金业协会于2016年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压力测试指引(试行)》该指引完善了公募基金行业压力测试管理要求,并提供详细的压力测试模板作为参考。
在2018年以前,理财产品压力测试缺乏相关制度指导,直至资管新规发布后,监管针对理财业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才明确了理财产品压力测试的原则性要求。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理财产品压力测试制度,
此外,《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和《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等制度针对理财产品流动性压力测试、现金管理类产品压力测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
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是国内最早出台的规范理财产品压力测试的制度,自发布至今,也只有6年的时间,理财行业仍然缺乏一部属于自己的“理财子公司压力测试指引”。总体来看,理财行业的压力测试实践仍处于早期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夯实压力测试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持续提升数据治理水平。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压力测试的数据应当准确可靠并及时更新,上游数据的准确性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条件。公司应当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质量检核工具和方法,提升系统自动识别和预警问题的能力,确保源头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完善系统间数据交互机制,建立跨系统数据勾稽校验规则,确保上下游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二是提升压力测试管理平台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市场环境、理财产品类型、观测时点等因素均会对压力测试的参数设置及阈值产生影响,因此压力测试管理平台的设计应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允许用户在界面新增/删除/修改参数,为不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压力测试触发阈值。
(二)建立跨部门长效沟通机制
风险合规部作为压力测试的牵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与其它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
一是与科技部门的沟通。科技部门作为业务系统的管理部门,承担系统维护、优化和改造等职能。风险管理部需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持续优化和丰富压力测试管理平台及相关系统功能;
二是与运营部和产品部的沟通。运营部和产品部是理财业务产品端和资产端数据的主要管理部门,也是压力测试上游数据的输出部门,其与风险合规部共同制定质量校验规则,确保源头数据及系统间数据交互的准确性;
三是与投资部门的沟通。投资部门是理财产品的管理部门,承担理财产品存续期间的投资运作、市场研判等职责,是最贴近市场的部门。
风险合规部可通过参与投资部门会议,了解各类型理财产品的运作概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投资策略和偏好,进而对压力测试的情景设置、参数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提升压力测试模型的前瞻性。
(三)加强压力测试结果应用
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在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必要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调整。
一方面,公司可考虑借助系统建立压力测试结果的自动预警功能,将触发阈值的压力测试结果点对点推送给产品投资经理,提示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净值下跌或流动性风险。若触发净值下跌阈值,提示持仓资产潜在损失规模是多少。若触发流动性阈值,则提示产品当前流动性资产储备、可质押券规模、潜在的流动性缺口等。
另一方面,公司可将压力测试结果应用于日常风险监测,基于压力测试测算结果,判断在特定情形下理财产品是否触发风险合规限额阈值,以便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工作。
压力测试是一种风险评估手段和工具,通过测算资管产品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净值变动或流动性变化情况等,分析评估和判断这些变化对资管产品和资管产品管理人的负面影响。
操作上,采取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科学系统性方法,测算资管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项风控指标的变化,并与产品的投资目标或公司风险容忍度结合起来为公司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压力测试根据其测试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情景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在使用情景分析法时,所使用的情景假设,可以是历史情景法或者假设情景法。
对于公募基金的压力测试,可以分为股票压力测试、债券压力测试、货币压力测试、QDII压力测试及特殊产品压力测试等。私募基金用以借鉴的主要是股票压力测试和债券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步骤包括:确定压力测试的对象、选择测试方法、确定风险因素、设定测试情景、实施测试和进行结果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五步。
在测试阶段,根据不同测试情景下风险因子參数和不同严重程度下参数的不同数值,通过传导公式反应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上,对于金融企业还能计算出公司的各类风险管理指标数值,如净资本指标、流动指标等。
第五步:结果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
根据测试的结果制定应对措施降低企业各类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经营安全性。并对企业的业务构成、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操作方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不断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